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BB姬」(bibiji300)
原創不易,喜歡我們就請多多關注吧~
B哥丨文
上次寫了一篇雪樂山,結果發現大家對雪樂山的興趣缺缺,卻對肢解雪樂山的維旺迪十分好奇。
所以今天寫了這篇番外,可能不是非常專業和深度,但也算是一個對維旺迪與諸多遊戲公司糾葛的簡單介紹。
首先,正如標題所說,維旺迪不是一個遊戲公司。
它的成立頗有「歷史的厚重感」——
在1853年12月14日,通用水務公司成立,它就是維旺迪的前身。
批准成立的人是拿破崙三世—— 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成立這個公司的目的是恢復一直處在半癱瘓的城市水務職能。
是的, 維旺迪最早就是一個水務公司 ,而且它在成立的一開始就展現了它瘋狂擴張的本性。
僅僅40年後,通用水務公司已經為法國大多數主要城市提供水務服務,甚至把業務擴展到了 伊斯坦堡 這種歐洲邊緣城市,在歐洲逐漸成為了一方水務巨頭。
拿破崙三世雖然是一個末代皇帝,沒有他的前輩那樣威名赫赫,但他創立和留下的這個巨頭,卻深深影響了百年後的娛樂和傳媒圈。
可謂流水的皇帝,鐵打的公司。
但在一個男人出現之前,維旺迪雖然擴張迅速,但還是很務實地做著本身水務方面的業務。
他就是蓋伊·德喬尼。
1976年, 蓋伊·德喬尼 執掌通用水務公司,在他20年的任期中,他成功地將通用水務公司完成了戰略轉型。
讓它從一個實業公司變成了一個以收購和出售來拓展業務的第三產業為主的公司。
首先是在行業內,德喬尼先收購了一些水務環境相關的產業,比如廢物處理,污水灌溉等等,這些也屬於業務擴展,合情合理。
但在1980年,通用水務公司購買了一家工業汽車製造商Compagnie Générale d'Entreprises Automobiles之後,又購買了Compagnie Générale de Chauffe和Montenay兩家能源公司。
原因也很簡單, 當時的汽車工業和能源工業都非常吃香,還有政策利好, 所以資本的本性讓維旺迪只會去追逐利潤和收益。
直到1983年,維旺迪開始進軍第三產業,幫助建立了法國第一家收費電視台 Canal+ 。
自此維旺迪開始在第三產業進行大量投資和收購,時至今日在美股的維旺迪已經囊括了以下的集團(注意,不是公司而已)。
環球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Canal +集團(Canal+ Group),Havas,Gameloft,Vivendi Village和New Initiatives等。
Universal Music Group ——從事銷售數字及實物錄製音樂;並利用音樂發行權,並提供藝術家和商品銷售服務。
Canal+ Group ——出版和發行優質和專題付費電視頻道和免費頻道;並製作,銷售和發行電影和電視劇。
Havas ——涵蓋各種交流學科,包括創意,媒體專業知識和醫療保健。
Gameloft ——負責為手機,平板電腦,三重播放盒和智能電視創建和發布可下載的視頻遊戲。
The Vivendi Village ——提供票務和專家諮詢服務;並經營L'Olympia和Thétrede L'OEuvre以及CanalOlympia表演場地。
New Initiatives ——經營Dailymotion,這是一個視頻內容聚合和發布平台; 並生成數字內容。
可以看到,這裡面涵蓋的行業大多都屬於媒體行業,其中的 Universal Music Group ,也就是環球唱片,可以說是聲名赫赫。
從世界三大男高音到Lady Gaga、埃米納姆等世界明星,再到華語的張國榮、張惠妹等等都隸屬環球旗下。
Havas則是我之前在雪樂山那一篇中提到的綜合類公司,感興趣的可以移步之前的文章。
而Gameloft則是我之前在育碧那一篇中提到過的,曾經的育碧的子公司,感興趣也可以去看一看。
不過這裡可以提兩句,Gameloft的收購對維旺迪的意義很大。
在歷時半年多的拉鋸戰中,Gameloft其實非常頑強,為了不被收購其實做了很多的努力,除了努力回收股份之外, 董事會還正式向股東發出建議函,希望股東們拒絕接受維旺迪收購股票的提議,為Gameloft保留住控股權。
同時還表示,維旺迪 「用欺騙的方式給出售股票的少數股東帶來了傷害」 。
當然,持有股份的育碧也明確表示 「對維旺迪不歡迎」 。
Gameloft製作過許多優秀的遊戲,從塞班系統時代開始,這個手游廠商就用畫面精緻,操作細膩的遊戲給我們帶來過許多歡樂。
比如 《狂野飆車》,《現代戰爭》 等等作品,都是領先時代半個身位的手游。
當然也有一些仿PC大作的作品,如兄弟連,地牢獵手等等,但也有自己的新意,尤其是《波斯王子》系列,雖然操作並不複雜,但是給玩家的印象非常深(也和背靠育碧有關)。
但這些在Gameloft被收購之後都消失了。
在維旺迪接手之後,整個董事會集體辭職,理由是 「維旺迪根本不懂遊戲,他們不尊重創意,只是為了資本的累積」 。
事實也如他們所說,現在Gameloft的遊戲已經失去了創新和靈性,除了畫面有所進步,其他的都非常一般,與當年智計百出的Gameloft完全不一樣。
但維旺迪的目標不僅於此,後來他們努力收購育碧的故事,我想大家已經知道了,育碧為了掙脫維旺迪也是竭盡全力。
否則我們看到的可能不光是年貨《刺客信條》,很可能會是「半年貨」了。
只不過我們會發現,維旺迪目前在遊戲行業的觸角只有Gameloft一個,而它之前為收購育碧做的努力,是為了彌補當年讓動視暴雪脫身的遺憾。
之前說到的蓋伊·德喬尼在執掌了維旺迪20年後退了下來,接手者是一個更加瘋狂的資本家—— 讓-馬里·梅西爾 。
他將前任的擴張和收購策略發揮到了極致。
鼎盛時期的維旺迪橫跨 電視,音樂,出版,電信,網際網路和環保 六大領域。
擁有歐洲最大和美國第二大的電影公司,世界第二大的影視片庫;
控制著80%的法國電影製作;
擁有歐洲最大的付費電視和數位電視運營商。
還擁有85萬版權產品,占據世界音樂市場的22.5%,是世界上最大的爵士和古典音樂發行商。
還包括世界第三大圖書出版商,其中包括參考書,文學書籍和遊戲等等,當時動視暴雪還未脫離維旺迪, 所以維旺迪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在線遊戲提供商和第二大電腦遊戲開發商。
至於其他的網際網路,電信等等我就不再細說,總之在他的手下,維旺迪成為了一個巨型集團,裹挾著無數人和資本向前進。
但這種擴張也有問題,在2000年前後,維旺迪出現了很大的財政危機,在併購 Echostar 和美國網絡公司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問題。
同時不斷地併購和收購也讓維旺迪的負債不斷增加,2002年維旺迪上半年就虧損了123億歐元,所以就在兩年內出售了110億歐元的資產。
這也是為了我們看到維旺迪就想到了 「收購,重組,加速生產,售賣」 這樣套路的原因。
或許在某些行業是可以這樣進行資產重組的,但是在遊戲這種有商品屬性的藝術創作類行業中,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典型就是已經死掉的雪樂山,以及只剩一口氣的Gameloft。
而僥倖活下來的大廠大多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動視暴雪自己贖身,育碧則是努力脫身。
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動視暴雪當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視頻遊戲發行商,還是被維旺迪賣出去了。
答案其實很明顯, 就是前面說的負債問題 。
2010年第一季度動視暴雪的收入已經超過環球,同比增長29.3%,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搖錢樹。
但此時的維旺迪內外交困負債驚人,雖然勉力支撐了兩年。
但是2012年當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將維旺迪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的時候,維旺迪還是慌了,雖然當時說拒絕透露,但事後看來,應該是接觸了不少的買家。
但很神奇的是,最後的動視暴雪卻是自贖自身。
雖然花了高達82億美元的代價,不過重獲自由的動視暴雪至少免於和雪樂山一樣的下場。
騰訊算是出手幫了一把
當然,後來維旺迪也後悔了,所以才有了收購Gameloft和育碧這一出。
維旺迪和諸多遊戲公司的糾葛大概就是這樣,其實牽涉的遊戲公司並不算多,但因為涉及的公司實在量級太高,影響力大,所以才那麼讓人側目。
至於大家糾結的為啥維旺迪收購了公司就不做人事。
這個事情就要從資本的屬性說起了,簡單的說 就是資本家是資本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格化體現。
資本的目標是逐利,只要是可以擴張和提升利益的活動,資本都會驅使人去做。
至於文化傳承,或者是精神世界,這些東西並不重要,如果賺錢,或許資本不會介意,但如果不賺錢,就會立刻被捨棄。
所以他們收購了Gameloft才會那樣壓榨它們的IP。
而動視和暴雪也是在短短几年內出了許多作品,還好有一群天才,才將將抗住。
但也是脫了一層皮—— 北方暴雪受不了維旺迪,集體出走。
至於不賺錢了,或者沒法達到預期,資本就會讓資本家對公司重組和拆分,把「有用」的拿出來,沒有的買了或者取消。
雪樂山就是被這樣肢解的。
甚至於,這些都不因為資本家的意志為轉移——
帶領維旺迪煊赫一時的讓-馬里·梅西爾在運營出現問題之後,立刻就被捨棄了。
我在文章中說了它那麼多業務,其實也就是想說明:
遊戲公司對於維旺迪來說,並不特殊,它只是因為屬於娛樂傳媒行業,同時收購的幾個公司業績都非常看漲,所以維旺迪收購了。
至於後來的「作惡」,也只是資本的屬性使然。
就好像騰訊前兩天收購了一部分的環球股份一樣。
只是生意,莫得感情。
只是有時候回想起那些曾經玩過的遊戲,還是想說一句:
GTMD維旺迪。
-END-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BB姬」(bibiji300)
原創不易,喜歡我們就請多多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