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4萬年前 是誰最早登上了青藏高原

2019-11-29     中國數字科技館

尼安德特人與丹人混血家庭復原圖

高星團隊發現埋藏石製品的原生地層

人類最早何時登上青藏高原?這些探索者來自哪裡?屬於哪個族群?

「由於海拔高,青藏高原缺氧、低溫、資源匱乏、生態脆弱、可達性差,對人類的生存形成極大挑戰。但幾十年來,圍繞青藏高原的科學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日前,在第七屆中國公共考古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結合尼阿底遺址的發現研究成果,展示了考古學家們如何一步步尋覓出雪域高原上遠古人類的足跡。

西藏地區發現史前人群遺蹟

在大西洋,曾有一個令人驚奇的大陸——亞特蘭蒂斯,那裡的人被認為具有神奇的能力。在一次大地震後這塊大陸沉入海底,一些亞特蘭蒂斯人乘船逃離,最後在中國西藏和印度落腳,其後代分別成為雅利安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上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和地質工作者在西藏地區開展了考察,發現昌都卡若、定日蘇熱等遺址,證明史前便有人群在青藏高原生存和繁衍。上世紀70年代以來,各科考隊在西藏近100個地點發現了石製品。

但這些石器等文化遺物皆發現於地表,找不到原生地層,以致於無法確定它們的年代,先民生存的確切時間便無從知曉。

藏族人群留存丹人的基因

本世紀初,有學者宣稱在拉薩市堆龍德慶縣一處海拔4200米的山坡上發現2萬年前的人類手印、足跡。通過對相關現代人群的遺傳特徵研究,科學家們對青藏高原早期人類的來源和生存歷史提出了一些假設。

遺傳分析發現,現代藏族人群中存在與丹尼索瓦人(又稱丹人)相似的基因片段,並認為這種基因的獲得是藏民得以適應高海拔寒冷、缺氧環境的生理基礎。

誰是丹人?2010年,科學家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的丹尼索瓦洞穴發現了一小塊指骨。從這塊出土的指骨上,科學家們提取到新的遺傳人種DNA,並將其命名為丹尼索瓦。而且,研究發現,丹人沒有絕滅,在現生大洋洲某些群體(約5%)及亞洲群體(約1%—2%)中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那麼,丹人如何遷徙至大洋洲的?青藏高原會是他們遷徙的通道嗎?

自2011年以來,為尋找確切的考古證據,解決古人類登上高原的時間、路線與生存能力、方式等基礎科學問題,中科院古人類研究所和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組成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團隊多次深入高原腹地,開展探考活動。

高星團隊在拉薩、日喀則、那曲、阿里等地調查。在世界之巔,他們要克服寒冷、缺氧的環境,還要經歷瞬息萬變的天氣,常常風餐露宿。有時候遇到交通不暢、稍不注意就會丟掉性命。這支深入藏區的科考隊伍甚至被誤以為是挖蟲草或盜金礦的。

2013年夏,考古團隊終於有了重大發現——在那曲地區發現了尼阿底遺址!他們在2000平方米左右的地表,看見了大量人工特徵明確的石製品。高星和團隊隨即做了小規模試掘,發現了埋藏石製品的原生地層。隨後,他們又做了初步的釋光取樣和測年,得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年代數據。

探尋可靠的文化層年齡

2016年,團隊申請正式考古發掘。他們匍匐在高原,像農人般精耕細作。「考古是對遠古的『刑偵』,考古人循著蛛絲馬跡把歷史的片段拼湊起來,由點到線,串起人們對古往今來的認知。」高星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研究中最大的困難是對地層的辨認和年代測定。」高星說,尼阿底遺址地層十分複雜,經歷了凍融、水流沖刷、坡積、搬運、風蝕等多種營力作用。

為測定地層年代,團隊採取了光釋光測年的方法。他們四上高原採樣測試,並在中科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了多實驗室交叉對比檢驗。

高星說,兩枚殘破的螺殼提供了重要驗證數據——質譜加速碳十四測年佐證了光釋光的測年數據。「精確的地層分析和年代測定,使我們得以建立起尼阿底遺址可信的地層和年代框架,即形成於距今4萬—3萬年前的第3層是原生文化層,而上面的兩層是擾動、搬運和再次埋藏形成的。」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科普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其它相關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iiAvm4BMH2_cNUgZ4P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