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茂林
說起清官廉吏,人們大多會想起歷朝歷代國史所記載的名臣大吏,如公儀休、晏嬰、楊震、包拯等,很少提及小官胥吏。然而這些芝麻官中也有不乏廉潔從政,勤政為民的典範。只是對他們事跡僅記載在方誌和家譜之中,知曉範圍有限。
如今搜集整理他們的清廉、高潔的品行,無疑對當今反腐教育和廉政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要明白芝麻小官身處基層,他直接與百姓打交道,以史為鑑宣揚他們的事跡定會更接地氣,更感親切,更有可仿可學價值。而巢湖歷史上就有這樣一位七品芝麻官,他的名字叫楊英。
楊英,明朝中期巢縣人。《清·康熙巢縣誌》記載:「楊英,字世奇,任山東沂州判,升廣西灌陽知縣。清慎自持,所治有聲,家無長物,雖婦人女子亦呼『楊青天』。」
《康熙灌陽縣誌》記載;「楊英,南京巢縣人,由歲貢嘉靖四十一年任」灌陽縣令。
在巢湖市半湯《楊氏宗譜》也有兩處類似記載,一處是在《齒錄譜》,一處是在《列傳譜》,兩處記載各有側重,《齒錄譜》著重記其任上之事,《列傳譜》主要記其退休在家之事,現分別引錄如下:
《齒錄譜》記載:「英,歲貢生,誥授文林郎,任廣西灌陽縣令,升神武衛經歷,因年八十有餘,予告歸里,囊無剩物,路遇代巡,贈金三百,隨施以造橋。至今廣西道上『楊清官碑』猶存。當時朝議評云:『一塵不染,清官第一』,皆實錄也。公字世奇,享年八十有三。」
《列傳譜》記載:「英公,性清剛,明經守禮,不嗜華靡,筮仕灌令,清廉著聞四海。繼轉經廳。予告榮歸林下,蔬食自甘,羅綺不御。朝評云:『一塵不染,清官第一。』此公實錄也夫。」
以上幾段文字記載的是不同地方、不同時段的事,皆非全貌,現綜合譯成現代文字大意是:楊英是明朝中期年間巢縣人。他性情清廉剛直,明經守禮,不嗜華靡。以賢才被本地選送為一名歲貢生。所謂「歲貢」,明朝時是由府、州、縣每年或每二年從本地生員中選送一到兩名品學兼優者進入京師的國子監,即設在首都的國家最高學府讀書,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故稱「歲貢」。每一兩年各地只選一兩名,楊英就被選中,可見之優秀。在國子監讀書畢業後,被朝廷授予文林郎,即正七品散官,不是實職,可能當時沒有空缺或是覺得楊英應該經過一番磨練方可任實職之因。此後任山東沂州判,也就是現山東省臨沂市這個地方主官的助手。嘉靖四十一年(1562)朝廷任命他為廣西桂林府灌陽縣令。在任期間,一貫清正廉潔,家無長物,處事謹慎,政績卓著,當地婦人女子都叫他「楊青天」,可見其清廉之聲傳播四海。後提拔升任神武衛經歷,「神武衛」是皇帝親軍諸多衛隊之一,「經歷」就是這支衛隊中掌管文案之官,相當於現在所說的秘書或秘書長,負責協助長官(指揮使)管理指揮這支衛隊的。直到八十多歲,才退休榮歸故里,回歸家鄉巢縣時一無所有。途中恰巧遇到朝廷派出巡視的官員,見他兩手空空,甚是清貧,十分敬佩其為官清廉,就贈送三百金給他作為所需盤纏,可是楊英卻將這「三百金」轉贈給當地百姓用來造橋。這件事百姓深受感動,後來在橋邊立碑紀念這位老百姓心目中的「楊清官」,一直到清朝末年,這「楊清官」的碑還尚存。
楊英退休榮歸故里後,仍然是粗茶淡飯,布衣一身,綾羅綢緞不進家門,和普通百姓一樣。楊英一生清廉的事跡,家鄉官民耳聞目濡,都敬佩不已,都為本地出了這樣一位清官而欣慰與自豪。其事跡後來被官府載入方誌,被家族記入宗譜。所以有了上面這些記載的故事。楊英八十三歲時才安然離世,在當時那個朝代真可謂高壽之高壽了。
據半湯《楊氏家譜》記載,楊英之楊氏家族,原籍江西饒州府,始遷祖楊光裕於明朝初年遷居本地。楊光裕元朝末年做木材生意路過本地,「登牛山,玩湖景,愛山水之勝,有明定鼎,遂隸居焉,自號西湖處士。」此人「質秉敦厚,才達變通,醞釀世德。」傳至楊英,已是第五代。其曾孫楊琥,即楊英父親,也是位有德行者,《楊氏宗譜》記載:「琥,誥贈文林郎。」《雍正巢縣誌》記載:「誥封經歷楊琥以子英贈。」並授「壽官」。壽官是明朝出現一種榮譽官名。條件是既要年壽高邁,又要德行著聞,為鄉里所敬服。
追溯楊氏先祖的源流,楊英家族乃是東漢著名清官楊震後裔,其家族堂號為「四知堂」,就是得名於流傳千古的「楊震四知拒金的故事」。《後漢書》有載:楊震在轉任途中,「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密愧而出。」
楊震後裔的子孫在修譜建祠時,是以 「楊震四知拒金」這個故事取堂號為「四知堂」,意在楊氏子孫萬代都要以楊震為榜樣,做到清正廉潔。楊英家族就是其中一支。楊英如此廉潔是否與此有著淵源關係呢?我想作為飽讀詩書,明經守禮的楊英應該如此吧。
2015年巢湖半湯楊氏續譜建祠慶典時還貼出這樣的對聯:「楊氏家族建宗祠促進鄉村文明,中華盛世修譜牒傳承先祖家風。」慶典儀式上,很多楊氏族人發言中都盛讚楊震、楊英兩位祖先,並引為自豪,表示世世代代都要繼承他們的優秀品質,為國家為人民作出貢獻。由此看來,一個有著優秀品質的人對後世影響之大,當今之人,尤其官員,應奉圭臬,留聲後世,子孫昌隆,國家興盛。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