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了,是氣血不足?不簡單,當心是這一疾病在「作怪」

2019-10-24     名醫開講

女人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要和大姨媽「相愛相殺」。不僅腰酸、爆痘、脾氣差,更折磨人的是痛經。

雖然痛經很常見但要警惕它也可能在提示某些疾病,比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正常婦女發病幾率大概在15%左右,而原發性痛經人群中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幾率達到了70%,需要引起重視。

痛 經

痛經是月經期發生的下腹疼痛,痛經的發生率高達80%。經期的第一/二天發生率最高,此時疼痛往往更劇烈。

痛經的原理

dysmenorrhea

原發性痛經

第一次來月經或剛來月經不久,由於子宮內膜里分泌的前列腺素刺激子宮收縮,引起缺血缺氧導致疼痛,並非病理狀態。

繼發性痛經

因子宮、卵巢或盆腔中的器官發生了病理改變,是由病症引起的疼痛,症狀會逐漸加重,嚴重影響生活。

止痛藥緩解疼痛

dysmenorrhea

常用的止痛藥,包括布洛芬、芬必得、雙氯芬酸鈉等非甾體類抗炎藥,能抑制前列腺素產生,對抗痛經的治療效果達到80%。

止疼藥可在發生疼痛前吃,間隔6-8個小時後重複服用。

有消化性潰瘍的患者不能服用。

婚後痛經會減輕?

dysmenorrhea

未婚女性宮頸往往非常緊,經血從宮頸中流出不通暢,即中醫中「不通則痛」的理論。

生完孩子後宮口更松,經血流出來很通暢,疼痛就會減輕。

痛經不斷加重要警惕

dysmenorrhea

並非所有的痛經都是正常現象,如果痛經越來越厲害,服用止疼藥都無法緩解的情況下,就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及時到醫院檢查就診。

子宮內膜異位症常被延誤診斷

endometriosis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病率很高,病因尚不明確,它是與雌激素相關的疾病,它的危害:

導致70~80%的患者產生疼痛;

50%的患者不孕;

壓迫輸尿管,引起腎積水,導致腎功能丟失;

異位到直腸導致便血。

出現痛經一定要早期識別,排查子宮內膜異位症,避免延誤診斷。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檢查手段&治療方式

endometriosis

檢查手段:

醫生通過視診或觸診

B超(無創)

• 腹膜型:位於子宮腹壁,B超無法發現。

• 卵巢型:卵巢中長出膿腫,可通過B超發現。

• 深部型:位於子宮深部,需要通過醫生觸診。

• 其它病灶:如出現在剖腹產女性的腹部疤痕上,經期會出現疼痛。

(手術)治療方式:

例如卵巢型內膜異位症患者,可採用單孔腹腔鏡手術,屬於微創無疤痕手術,手術疼痛輕,術後恢復快。

巧克力囊腫

chocolate cysta

子宮內膜從宮腔異位到了卵巢里,導致卵巢里的經血無法排出,經血聚集形成了囊腫,經血的部分液體成分被吸收掉後,形成一種類似巧克力顏色的液體,稱為巧克力囊腫。

治療方式:

小於四公分的囊腫的未婚患者,考慮藥物治療。

大於四公分囊腫,建議做腹腔鏡手術。

B超未發現異常、用手可以觸摸到痛性結節的不孕患者,考慮做腹腔鏡檢查並治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ew5_20BMH2_cNUgd4H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