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 魅KTV投資人吳海發布公開信談疫情下中小企業困境。他稱,其帳上還有1200萬左右,大概還能夠維持2.176個月。這也是疫情暴發繼西貝之後,再有企業創始人談及「生存問題」。
新京報訊(記者 黃鑫宇 吳榮奎)2月11日,魅KTV投資人、桔子水晶酒店原創始人吳海,在微信公號上發表了《哎,我只是個做中小微企業的》文章。文章里,他就各地目前紛出的幫助中小微企業戰「疫」的政策,特別是社保金和租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京報第一時間就此專訪了吳海。
不是「哭窮」
新京報:你為什麼決定要寫這封公開信?希望起到什麼樣的效果?
吳海:兩個原因。首先,中央包括各級政府已經明確提出要「保增長」「穩就業」,各地方也因此出台了很多政策。政府已經準備要做了、要準備實質性的花錢。但我認為,這些政策不太容易落地,不太容易實質性地幫到中小微企業。既然政府決定要做了,我們就把它做好一點,我可以出點主意。
其次,我發現現在有人在網上嚷嚷,銀行就開始貸款了。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不能說,我嚷嚷就我得利,不能幹這樣的事情。因此,我也說,你給我貸款,我也不要,要了的話,我也就成有目的的了。
我提的這些建議,不是「哭窮」,而是希望推動政府制定出更好的政策、幫到所有的中小微企業。這就是我的目的跟初衷。
新京報:現在哪些地方出台的政策,你個人認為滿意?
吳海:以社保為例,我印象中,只有一個小縣城出的政策,提及社保金可以返還幾個月。但在春節後一些地方出台的幾個政策,我個人認為是有助於「緩解」困難,但是解決不了真問題。
目前多數都是社保緩交政策,但那是一筆應付款。緩交6個月,經濟可能會有一個大的恢復,但企業的業績肯定會受影響。6個月以後,你可能面對的是交一大筆錢,同樣會「死掉」。
改「銀行貸款」給企業為「變相貸款」給物業
新京報:目前一些企業開始拿到了最直接的融資服務。對此你的看法是?
吳海: 現在這些條款中,大家認為效果最直接的就是銀行貸款。但是中小微企業怎麼可能貸到款呢?沒有抵押。
政府讓銀行來貸,銀行又是市場行為的主體,這樣的話會貸給誰呢?就是那些有資產做抵押的企業。過去可能不給他們貸,是因為他們風險比較高;但現在給他們放貸,是因為他們好歹有抵押。但這些企業可能貸或不貸都會死,貸了之後又會怎麼樣呢?
還有一類企業會「拿」到貸款。就是過去貸了,現在不讓抽貸,銀行說「我貸了也沒有責任,就給他們放貸了。」實際上,這是飲鴆止渴,變成了一種非常低效的貸款。
這兩類之外,絕大部分中小微企業不可能貸到款。從銀行的角度出發,也不應該給他們貸款,因為風險太大。
所以我認為,「最直接的銀行貸款」這條是行不通的。我的建議是「變相貸款」。即租金繳費在疫情結束後6個月再交,原計劃給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的錢直接用於物業授信,6個月後物業還銀行錢。因為有實際租賃合同和房屋押金可以做抵押,壞帳率會比現在的要低。
這樣既貸了款、又解決了企業的房租問題,這是一個策略。
免社保金,企業負擔減輕,政府也划算
新京報:社保金方面,你的建議是比較激進的。提出意見的原因是?怎麼做你認為是合理的?
吳海:現在,有不少中小微企業停業,我提出一個「失業不失崗」的概念。企業還給員工付薪,大家按一定比例協商,例如最低工資的80%等。但這時的社保金是絕對不應該交的,因為員工已經失業了;而且,這時的社保金和失業金是應該拿出來,給失業員工進行補貼的。所以,政策上不僅應該在疫情宣布結束前免收社保金,還要給企業、給員工進行一定的補貼。這樣,員工手上拿的錢多了,企業的負擔也就輕了,能夠撐過這段時間,社會資源也沒有被浪費。
可能有人會認為社保會付出太多,不行。但如果政府不這樣做,可能付出的更多。大家都失業了,錢從哪出呢?
大部分企業垮了要重建,所有的資源都變成低效投資或零效投資,那有銀行貸款的又出現問題了,這就容易形成新的危機。
表面上看免社保金,政府不划算,但這樣一算下來,其實是划算的。所以,在我看來,國家應該這樣做。這也是我個人的一個簡單算法,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我覺得是合理的。
受影響企業的租金物業應按7折收取
物業應該成為銀行的貸款方
新京報:你為何在公開信中認為政策中關於租金部分不夠合理?
吳海:關於租金部分,我認為現在國有物業免租金的政策,是不合理的,因為最後都是要由政府來承擔。
國有這部分多數是由「三產」來租。期間容易產生一種「怪現象」:國有的物業被這些人租到之後,他們就做中介轉租出去給我們。他們既收了我們的錢,又收了國家的補貼。這是不公平的。而私營的部分,國家說你們協商給補貼。但業主方拿到補貼,一般情況下不會給租房免的。
所以我認為,應該考慮受影響的企業的租金物業一律按照7折收取,新租戶還要給免租期。此外,物業應該成為銀行的貸款方,他們既有房屋合同做抵押,同時租戶的押金也可以用作抵押,銀行的風險也會小很多。
銀行貸款用在什麼地方,無非是房租或工資。這個方案下,既解決了銀行對中小微企業的放貸問題,又解決了中小微的房租問題,一舉數得。
新京報:一般KTV行業會有一個「押幾付幾」的規矩。這種情況下,房租還會體現在當月的成本中?
吳海:一般是要每兩個月付一次,一下子付兩個月或是三個月的租金。其實,這是一回事嘛,除非未來一個月疫情就過去,那可以打一個時間差。但實際問題,沒有解決。
自救對我們來說,首先是要「生扛」
但希望政府能解決社保金租金問題
新京報:請你具體介紹下您公司目前的情況。能撐多久?採取了怎樣的自救措施?
吳海:我們現在簽了100多家店,我們屬於中高端KTV(強調一下,是規範的)。在全國中高端KTV市場中,我們現在已經是第一位的了。如果我們死了,那全中國的KTV沒幾個能夠「扛得住」,涉及的失業人口可能就是幾百萬。
從我們的角度來談自救,第一,開業是不合理的,我也支持不開業。因為一旦出現傳染,對社會和員工都不負責任。第二,大家強調「網際網路」、雲科技,我們這個業態是用不上的。所以,對我們來說,就是要「生扛」。
「生扛」就涉及到企業現金流的問題。員工工資或人力成本,可以按國家規定來執行,但社保金和房租這塊,就希望政府能夠出台、實施一些真正「解渴」的政策。
新京報:你在公開信中經歷的情況,是你所在行業普遍的現狀嗎?您跟其他的企業家有溝通過嗎?
吳海:不光是我們整個行業,而是整個經濟現狀的一種描述吧。那封公開信,收到了幾千條的評論,不少讀者留言就說自己的企業要破產了。
在目前的疫情衝擊下,製造業、服務業包括網際網路等所有的領域,都會受到影響。
新京報:製造業、生活性服務業以及文娛產業,差別比較大,你認為是否需要分業施策?
吳海:我覺得應該是公平。強制停業的行業,應該如何做;受影響、不受影響的,都應該怎麼做,要分成幾類。
新京報:有無可能發展「線上KTV」相關展業?
吳海:沒可能。如果有新的技術出來,那可能在4月之後出現「線上KTV」的業務,現在沒有開發這樣的技術,馬上要做「線上KTV」你怎麼搞去呢?是來不及的。
新京報:福耀的曹德旺說,切忌對疫情衝擊過分緊張,企業家要想辦法自救。現在是否是企業已經想了很多辦法,但是自救比較難?
吳海:因為行業不一樣,曹德旺他們那個行業受影響可能還有自救的辦法。
我認為,從企業角度來說,不能強求讓政府來「救」,但政府決定「救」哪個行業都是從大局出發,不能是企業自己嚷嚷「得來救我」,這樣也沒有格局。
僅是員工少發點錢,撐下去,就能叫自救嗎?這有意義嗎?同樣,生產行業,跟供貨商拖一拖,這個能叫自救嗎?自救分行業,但有的行業是沒法自救的。
新京報:在你的企業中,有高管團隊或員工提出減免工資的嗎?這個比例高嗎?
吳海:我們企業高管自己申請,我從來沒說過。像CEO跟我說了,我感動啊,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如果不這樣做,企業就得死掉。如果現金流夠的話,就無所謂。如果現金流不夠,大家這樣做就是應該的。
疫情影響下,我們企業現在已經開不了業、上不了班,事實上已經「失業」了。我們按國家規定一樣會給錢,「失業不失崗」。給多少,是按國家的政策而定。那如果這個時候,國家能免一點、再返回一點,那員工就能夠拿到更多一點了。
也有員工跟我們提減免工資的,具體比例我不太清楚,因為我不是天天在企業,但是有人給我微信轉來員工減免工資的請願書之類的。
新京報:現在有一些餐飲企業的員工到盒馬等其他需要人手類型的公司上班「共享員工」,您怎麼看?
吳海:不是我們能安排的。
員工第一要有技能,第二是他們自己願意不願意的問題。第三這個辦法的實際作用有多大?是誰也不知道的。
我的出發點是要幫到所有中小微企業
新京報:公開信發表之後,是否有相關部門就問題的解決找到您?
吳海:目前沒有。但是,有一些在政府工作的朋友告訴我說,信里說的多是實在話,有一些還是很有道理的。不過,目前還沒有部門直接跟我聯繫的。
這是關於政府層面的公共政策問題,我的出發點是很明確的,要幫到所有中小微企業,不是幫我一家企業的事情。我是覺得,現在國家想做事情、政府想做事情,只是一些地方和部門,或是操之過急、或是怕擔責,出了一些不太對路的政策。
新京報記者 黃鑫宇 吳榮奎 編輯 陳莉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