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職場就像圍城,我們每一個職場人總是以「牆外」的視角羨慕著「牆內」的世界,而也許你的生活也出現在別人的夢中。希望「網際網路坊間八卦」能成為一個分享和了解不同生活的平台。
今天,筆者給大家分享一位已離職華為員工的「慣例」心聲。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華為基層員工最原始的生活狀態。希望這些「乾貨」能讓你認識到不一樣的華為。
即將離開公司,今天早早起來,試圖總結一下自己這麼多年來在華為的存在狀態,為生命下一階段的展開積攢一下力量。
按照存在主義的說法,我們都是被拋入這個時空的、拋入到眼前的境遇中,在這個境遇中,再通過不斷的主動或被動的選擇,展現自己的生命狀態。對死亡與虛無的恐懼,以及對未來的期許,永遠是這個選擇背後的驅動力。
我們被拋入的境遇是什麼?我們被拋入了以工具理性為代表的科學主義,以商品為代表的消費主義二者組成的現代中國社會。在這個現代社會裡,我們又選擇了科學主義的代表:華為公司,一個基於工具理性構建的系統,人與產品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都是基於工具理性構建。我們選擇了這個系統,我們也被這個系統選擇和塑造,個體的工具理性能力不斷提升:系統內生存能力不斷提升,個人對未來的期許不斷被滿足,個體的消費慾望不斷被滿足。
第一階段:奮鬥國內,工具理性階段,在實踐中飛速成長
導師放手,第一次統治一個機房,第一次設備加電。。。第一次就燒壞了機房的保險絲,客戶老工程師兇惡的看著我的眼神,至今還鮮活在目。面對網上問題,會連續一個月凌晨蹲守在機房,不斷測試,不斷重啟,問題好像永遠不會解決,但在規定時間點前一定會被消滅;全省、全國聯調,一次割接入網,沒有一次能保證100%成功,但每一次又都能成功。現網版本升級,短暫的時間窗口內,從關電到重新啟動,隨著指示燈從寂滅到開始規律閃爍,內心深處也經歷了一次洗禮。躺在機房的木板箱上,感受到了人生最幸福的時刻。重大節日保障,抵抗大話務量的壓力,好像系統要崩潰了,但每次都是有驚無險。
這一次次任務的推動,讓你以極高的心理能量從所有的渠道、所有的人,利用所有的時間,去獲取需要的知識,從協議原理,到程式語言,從網絡、資料庫到作業系統,從硬體特性到強電規範,從布線規範到PMP、COPA。這些知識的獲取,讓你破除了對任何網絡系統的神秘感、擁有從容不迫的自信,但同時又能保持敬畏,這就是工具理性賦予人的力量感、對大自然的控制感。
工具理性,是以他者為工具,實現自身目的的方法。但人是工具嗎?如果把人當成實現目的的工具,那麼他人就變成了地獄。人與人之間還有一個交往的本質:通過語言這個中介達成彼此的共識與理解。是什麼確保這個過程得以實現呢?這就是「交往理性」。
早期的華為,交往理性和工具理性是並行不悖的,我的一個老領導的一個人生準則就是:慈不掌兵,愛兵如子。在工作任務上,他可以狠狠的罵你,用你;但在生活中,你可以充分的信賴,不用考慮邊界,雖然現在想來,生活中他的也不是沒有邊界,但這個邊界的確很寬廣。
第二階段:走向海外,踐行客戶中心價值觀
去海外時,領導給我下了一個任務,什麼時候能獨立去見客戶?什麼時候能獨立拿合同?在這個階段,自己全力傾注在客戶面的價值傳遞與創造上,非母語環境下的溝通能力迅速提升,第一次給客戶做宣講,第一次獨立客戶合同談判,第一次從客戶那裡拿到大額的PO第一次組織客戶峰會,第一次和客戶午餐,從一個客戶到下一個客戶,這階段的工作經歷讓我獲得了華為第一批的五級認證。
作為這個階段的另一面,領導和我講,你在客戶介面的溝通時非常好的,但內部溝通很不足,我當時不以為然,為什麼把精力浪費到內部呢?現在想起來,這種想法背後,有一種單純的個人英雄主義,也有一種對人性的單純的想像。
這個階段的第二個收穫是,極大的豐富了精神世界,感受到個體生命的價值。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從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這種地域變化帶來的感受衝擊,帶來了生命激情的新的投射。走過荒涼的沙漠,磅礴的火山,天地相接的高原雪山,走過一個個人類博物館,走過一座座教堂,走過一個個國家的藝術館,走過一個個富庶或貧窮的區域,不同膚色,不同人種,淳樸或是狡黠,性感或是保守,進攻或是隱忍,從歐美到亞非,感受不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的歷史,讓你感到仿佛有一種上帝精神不斷的在這個世界上層層的展開,從自然到人類社會,從遠古的現代,人性從束縛走到自由。內心深處也仿佛逐漸有了一種願意堅持,不可交換的東西。
第三階段.創新,理性還是非理性?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在這種不斷的攻城略地下,我們走進了無人區。在「無人區」這個大的背景下,公司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又多了無限的可能。許多目標範式應運而生,再造500億,打造第二曲線,五大,三朵雲,國家ICT,做大現有市場空間、創造新的市場空間,商解幫助客戶成功,打造自動駕駛網絡。。。拖著客戶向前走,創新,轉型,從0走到1,再從1再到N,從一個山頭到另一個山頭,瀟洒走一回。
自己的激情再次被點燃,心懷忐忑,接下不知能否完成的目標,心裏面壓著一塊重重的石頭,然後就是按照公司的套路,廣邀天下賢才,峰會上傳遞最新理念;帶領客戶參觀樣板點,布局一個個從0到1的項目;啟動聯合創新,引入本地開發合作夥伴。。。 這個階段自己的關鍵詞是「目標」,不顧一切向目標進發,相信前進中的問題會在前進中解決,相信狹路相逢勇者勝。
然而很快意識到,目標之外,還要看清楚節奏;過了很久,又意識到:目標、節奏之外,還有一個大方向問題,自身能力與資源的的局限問題。人的主觀積極性的邊界在哪裡?
這個問題的前置問題是,積極性有用嗎?哲學家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在時空這個大範疇內是可被認知的,是符合因果律的,積極性就是通過對「因」的作用來在未來獲取可預期的「果」。人類的理性知識,就是建立在這個因果性定律上的,面向主觀世界的心理體系,面向客觀世界的自然科學體系,以及面向主客之間的人文科學體系。了解了這三個世界的知識,我們就可以找到積極性可以參與的空間。
但知識解決不了積極性產生的問題。積極性來自信念,信念是一個人底層的精神力量的來源,有著非理性根源。你相信什麼?儒、佛、道、上帝,心中的道德律還是頭頂上的星空?絕對精神、唯物主義、功利主義、存在主義、虛無主義、享樂主義、結構主義、還是尼采的超人哲學?
人類的這些底層的信念,在時代中不斷嬗變,也許你日用而不自知,但卻無時無刻不在控制你,所以必須得到審視,否則就會被盲目的激情牽引,被野蠻控制。
野蠻又是什麼?一個人類學家舉了一個例子:原始人森林裡面打了一天獵,一無所獲,飢腸轆轆導致的心煩氣躁的情緒無處宣洩,便掐死了此時哭鬧的孩子,然後又陷入了更大的痛苦中,然後學會了反思,人類的理性正是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而當代人的野蠻 ,來自沒有經過審視的知識,也沒有經過審視的信念,只有個人激情的盲目投射。而從一個系統組織的角度來看,是不需要所有人去做這種思考的,需要的是大量能在各個路徑上被激發的人來衝鋒陷陣,積極試錯,這樣,在大致正確的方向上,排除錯誤路徑後,我們就除了成功,真的沒有其他道路可走了。也許這就是「方向大致正確,組織要永遠充滿活力」的道理吧。
這階段的經歷,也讓我感受到公司的發展變慢,機會不足對人性的檢驗。我們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觀受到山頭主義價值觀的嚴重衝擊。客戶中心價值觀下,人際關係簡單,單兵作戰,客戶介面的成就可以如實在系統內得到體現,不需要過多價值呈現。山頭法則下,人際關係複雜,講求對首領的絕對忠誠,山頭利益大於客戶利益。客戶介面的成就可以在系統內被消失或放大,也可以無中生有,取決于山頭的實際需要以及將事情複雜化的能力。
對這種狀態的感知,甚至讓我開始抑鬱了,後來讀到了聖經故事,才讓我有些恢復:亞當和夏娃走出伊甸園後,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虔敬得到上帝的喜愛,小兒子努力獲取上帝歡心,但總不得其法,最後出於憤怒與嫉妒,把自己的哥哥殺死。想想看,我們人類竟然是這個小兒子的真正後代,為什麼不是大兒子的呢後代呢?當上帝把這個人的後代用洪水殺死後,同樣的故事又開始上演,諾亞的小兒子用欺騙的手段獲得了本應該屬於哥哥的福分,欺騙的手段竟然得到了上帝的恩寵。
聖經故事,代表著主導人類行為模式的最底層的原型,華為里人類早已經走出伊甸園,走向一個更廣闊的天地接受人性的試煉,生存的挑戰之下,善與惡都會得到彰顯。自己的心智且不可停留在伊甸園階段。
第四階段:生命的成長,從A 走向B,需要不斷突破現有的形式
不管主動還是,被動,你都要向前走。記得四年前第一次和本地員工溝通裁員,感覺自己遲早也有退出的一天,但同時也一直有一個幻想,我的生命可以在這個公司裡面翩翩起舞。這個幻想隨著家庭的組建,隨著公司系統對生活系統的碾壓,不斷走向幻滅,多少次夢裡醒來,不知身在何處,多少次機場離別,心如刀絞,內心深處對另一種存在形式的需求開始湧現。。。。。
人的存在,總要有目標,總要從A 走向B, 在這個路徑設定下,你的價值體系會重新確立,你會感受到這個價值體系下的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沮喪,放棄與堅韌,智慧與愚蠢都有他的依據與意義。沒有這個從A 走向B的設定,就會陷入虛無主義。虛無主義才是最大的痛苦,是地獄般的淹沒。
離開公司,你依託公司建立起來的目標體系已經坍塌,剩下的只是碎片,這些碎片會只能新的目標體系建立過程中重新獲得意義與生命。你要做的就是在這片混亂與廢墟中劃定你的A到B,讓碎片變成珍珠。
既然人生的喜悅不能持續,既然人生的痛苦不可避免,既然一定要定一個目標,那就定一個有意義,向善的,有挑戰的目標吧,讓這個目標為你的各種情緒設定意義吧,為什麼不呢?因為從現在可獲得知識來看,你只會存在一次。
更多坊間乾貨,請點擊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