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區是四川省綿陽市市轄區,位於綿陽市西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龍門山脈中段,介於北緯31°23′~31°47′,東經104°05′~104°38′之間,東與江油市,東南與本市的涪城區接壤;南與德陽市羅江區,西南與綿竹市相連;北與本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毗鄰。按照綿陽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初步規劃,集中發展區涉及安州區界牌鎮、興仁鄉局部和花荄鎮局部,將極大拓展綿陽科技城發展空間。
2016年,安州區幅員面積1189平方千米,轄15鎮、3鄉;2014年,戶籍人口為44.75萬(常住人口38.7萬)。2015年,安州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9.74億元,比2014年增長8.9%。
安州始建於1600餘年前的東晉永和三年,是清代著名學者李調元和現代著名作家沙汀的故里。境內主要有千佛山、羅浮山、白水湖、姊妹橋和文星閣等景點。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位置境域
安州區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綿陽市西南,龍門山脈中段,介於北緯31°23′~31°47′,東經104°05′~104°38′之間,東與江油市,東南與涪城區接壤;南與德陽市羅江縣,西南與綿竹市相連;北與北川縣,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毗鄰,幅員面積1189平方千米。
地質
安州區地處四川西部地槽區和揚子准地台區結合部,地質構造複雜,分屬兩個一級構造單元和三個二級構造單元。即以大光包斜沖斷層和北川沖斷層為界,西北部屬四川西部地槽區的後龍門山塑變帶的前龍門山褶斷帶和川西坳陷區。
地形地貌
安州區西北部系龍門山脈,地勢較高,山脊海拔一般在1000~2500米之間。高川鄉境內的大光包海拔3047米,為區境內最高點。茶坪鄉境內的千佛山海拔2942.2米,雎水鎮境內的大柏岩主峰海拔2417米。位於界牌鎮石安村與綿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永興鎮方登寺村接界的安昌河河面海拔為490米,是縣境內的最低點。根據地貌成因和地表形態,安州區地貌可分為平壩、丘陵(台地)、低中山三種類型。安縣平壩總面積為267.375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安昌河和雎水河兩岸的花荄、塔水、桑棗、秀水、河清、永河等鎮。丘陵(台地)主要分布在安昌河兩岸平壩的兩側及秀水河以東地區,總面積為533.01平方千米,占安縣總面積的37.96%。低中山分布在曉壩—沸水—雎水一線的西北部(包括茶坪、高川兩鄉全部)。
主要山峰有:高川鄉境內的大光包,海拔3047米。茶坪鄉境內的千佛山,主峰海拔2942.2米。雎水鎮與綿竹市清平鄉交界的大柏岩,海拔1200~1800米,主峰2417米。
氣候
安州區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乾濕季節分明。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較足,無霜期長(常年300天左右)。春來較早,夏長秋短,四季分明。降水量在四季的分配中一般有冬干春旱,夏季旱澇交錯,秋多連綿陰雨的特點。縣境內東南部丘陵、平壩與西北部低中山氣溫有較明顯的差異,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西北山地氣溫隨海拔平均每升高100米下降0.65℃,2500米以上的山峰一年積雪達四個月。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逐步增多,東南丘陵、平壩區常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而西北山區的茶坪、高川等鄉鎮最大降水量達1700毫米左右。
境內多年平均氣溫16.3℃。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261毫米。多年平均日照為1058.7小時。年平均蒸發量1084.26毫米。年平均風速1.6米/秒,最大風速16.0米/秒。年平均霧日在15天左右。年平均無霜日300天,最長339天,最短261天。
土壤
安州區境內土壤屬岩層土類型。由於平壩和丘陵土壤受成土母質影響顯著,山地受生物、氣候及成土母質的雙重作用,因此土壤形成和分布與土壤母質具有基本一致的規律。安縣土壤可分為黃壤類、山地黃棕壤類、紫色土類、沖積土類和水稻土類。
水文
安州區境內有安昌河、雎水河、水河、秀水河、白溪河等河流。雎水、白溪、秀水四條河流匯集溪溝116條,流域面積1320.1平方千米。
安昌河,由茶坪河、蘇包河在安昌鎮西南的兩河口匯流後得名。蘇包河系安昌河正源,發源於千佛山南華嶺東側蘇包山下。河道全長38.3千米。流域面積231.9平方千米,平均流量為7.29立方米/秒。茶坪河系安昌河西源,發源於千佛山南華嶺西側。河道全長45.1千米,流域面積299.8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2.8立方米/秒。安昌河自安昌鎮西南蘇包河與茶坪河匯流處的兩河口起,經縣內的黃土、花荄、界牌直至綿陽市區南山腳下匯入涪江。河道全長76.24千米,總流域面積689.45平方千米。平均流量20.09立方米/秒。
雎水河(干河子),發源於高川鄉大光包和橫樑子兩大山脈,經高川、雎水、迎新、河清直至永河鎮東南的兩河口與水河相匯後流至羅江縣城西北與秀水河交匯入凱江,雎水河系凱江正源。河道全長67.5千米,流域面積290.5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9.46立方米/秒。
秀水河,發源於雎水鎮皇帽山和沸水鎮白岩,經秀水、塔水、寶林等鎮流入羅江縣城西北與雎水河交匯入凱江。河道全長46.5千米,縣境內流域面積274.39平方千米,平均流量7.39立方米/秒。
白溪河,發源於綿竹縣拱星場外的白溪口,經雎水、迎新、河清流入永河鎮,過永河場鎮後始稱
水河,流經永河鎮東南兩河口處與雎水河相匯。河道長24.3千米,流域面積65.56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61立方米/秒。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除夏季外因無來水而常年乾涸。
動物資源
截至2011年,安州區境內有動物資源1000多種。魚類有60餘種,主要分布在溪溝、河流、水庫。鳥類縣境內鳥類有100餘種。境內有兩棲爬行動物4目、15科、35屬、53種。境內的野生哺乳動物有80餘種。
植被資源
安州區植物資源品種達1700餘種。2002年底,全區綠化率為99.6%,有森林面積64625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3.6%。地面植被以農作物為主。住宅旁植慈竹及桃、李、柑、橙等果樹;路、渠、溝、堰、田埂主要栽植桑樹、喜樹(千丈、水冬瓜)、榿木、桉樹、楓楊、刺楸、酸棗等喬木,呈網點狀分布。
山地針葉闊葉混交林西北部山地海拔高度一般在800~1700米之間,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多種林木生長。主要有杉樹、櫟樹、樟樹、楠樹等喬木及經濟林漆樹、棕樹、棗皮和斑竹、白甲竹、茶樹等。海拔1700~2300米的地帶主要分布櫟類、樺樹、冷杉、鵝掌楸、刺楸、木玄榔等喬木,下層混生多種杜鵑。海拔2300米以上為高山灌叢,以杜鵑、箭竹為主;草本植物以蕨類、吉祥草、樓梯草、冷水花、水鳳仙、萬年青為主;藤本植物有大小木通、木節藤、八月瓜藤、青藤、鐵線連、獼猴桃等。林間濕度大,樹幹上多地衣、苔蘚。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安州區探明的礦產有29種,礦產地100餘處。主要分布在高川、茶坪、雎水、曉壩、桑棗、沸水、永安、安昌、黃土、秀水等鄉鎮。
燃料礦
煙煤的地質總儲量為2500萬噸,共探明儲量為936萬噸。無煙煤地質儲量700萬噸以上。油頁岩尚未開採。石油、天然氣據地質礦產部物探大隊探明,地下5000米處有油、氣地質構造。
化工原料礦
磷礦地質儲量3268萬噸。礦體含磷量平均為31%,屬中高品位磷礦。硫鐵礦總儲量約480萬噸。五郎廟和五一兩個硫鐵礦含三氧化二硫分別為16%~21%和38%。重晶石儲量為19.2萬噸。礦石平均含硫酸鋇90%左右。蛇紋石屬含棉蛇紋岩,厚度一般為1.4米,規模較大,氧化鎂含量為53.7%,氧化鈣含量為6.59%。泥炭是生產腐植酸肥料的原料。
建築材料礦
石灰石分布在雎水、沸水、桑棗等鎮,儲量大,僅桑棗鎮登高山一帶儲量就達1億噸以上。以桑棗鎮登高山的石灰石質量為佳,氧化鈣含量51%~56%,是燒制石灰和製造水泥的原料。石棉分布在高川鄉魚洞口一帶。石膏分布在桑棗鎮馬鞍山和高川鄉小天池等地,石膏的質量較優,但儲量不大。石墨分布在高川鄉五郎廟一帶。高嶺土分布在沸水鎮天台山和曉壩鎮三岔溝等地。紅花磨石分布在桑棗、黃土等鎮。以黃土鎮順義、東魚、喇叭、馬村、常樂等村的岩石質量較好。高川鄉產純黑大理石,茶坪鄉產淺花大理石,均是較好的建築裝飾材料。河沙分布在安昌河、干河子的河漫灘。是製造水泥預製件和砂灰磚的材料。黃粘土在縣境丘陵台地均有分布,儲量大,是燒制土陶及磚瓦的材料。
有色金屬礦
鋁土礦儲量約477萬噸。高川鄉大竹坪鋁土礦石含三氧化二鋁42%~66%,鋁矽比值4~8,二氧化矽8%~16%,三氧化二鐵3.52%~3.6%,鈦大於1%。礦區儲量為182萬噸,屬於高品位、小規模礦床。
砂金礦永安鎮礦區長2500米,寬1500米,金質為瓜子狀,每噸原砂含金1.5克。安昌鎮每噸原砂含金約0.75克。河床金礦分布在茶坪河、蘇包河、安昌河、秀水河的河漫灘。鋁鋅礦,儲量1.6萬噸,規模小。
黑色金屬和特種非金屬礦,境內黑色金屬礦有赤鐵礦、褐鐵礦、菱鐵礦和錳土礦,儲量較大,但目前尚無工業開採價值。特種非金屬礦即石英水晶礦,分布在高川鄉長河壩一帶。
水資源
截至2011年,安州區境內有水資源儲量1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16億立方米,已開發2.836億立方米;地下水3.2億立方米,可開採量1.5億立方米,已開採0.29億立方米。全縣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2441立方米。1999~2000年西南石油局所屬公司在桑棗鎮羅浮山下開發出1#、2#兩口日產水量2000噸以上的溫泉井,出口水溫42~45.5℃。井深1200~2000米,產水層井控面積數十平方千米。
地表水系縣境內地表水系均發源於龍門山地。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3.47億立方米;地下徑流量3.19億立方米。縣境內各條河流的徑流季節變化具有明顯的夏洪、秋汛特點,4~6月水量逐漸增長,5月開始入汛期,7、8月達到高峰;10月水位開始下降,汛期隨之結束;12月至次年3月為枯水期。
地下水縣境內地下水可分為第四系鬆散堆積砂礫卵石層孔隙潛水和紅層區裂隙水及山區岩溶水三種。
第四系鬆散堆積砂礫卵石層孔隙潛水,主要分布在安昌河、雎水河兩岸的河漫灘及河清、秀水(原漢昌鄉)部分古河床及沿岸寬闊的一、二級階地上。人工泉堰出水量為10~100升/秒,總量為2000~3000升/秒。其補給來源由大氣降水、河流、渠道和田間的滲入。地下水受大氣降水的影響呈動態變化,降水量最大的6~9月,地下水位升高,年變化幅度為1.3~5.9米。
紅層區裂隙水,可分為低山區基岩裂隙水和風化帶裂隙水兩種。紅層低山區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龍門山前山地帶的桑棗、安昌、雎水、曉壩、永安、黃土等鎮。在地勢低洼的排泄地帶可打出水量為10~1000餘噸/日的承壓水井。紅層風化帶裂隙水集中分布在縣境南部丘陵地帶的清泉、塔水、興仁、花荄等鄉鎮的部分村。其潛水量不大,多數單井涌水量都不到10噸/日。
山區岩溶水,主要分布在縣境西北的高川、茶坪等鄉鎮的石灰岩和白雲岩之中。泉水流量一般達100~1000升/秒。岩溶地下水的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的滲入。其動態變化直接受大氣降水影響,3月份地下水位低,4月份水位開始上升,8~9月水位最高,以後水位逐漸下降,變化幅度在10米左右。
千佛山千佛山,位於安州區、北川和茂汶三縣交界處,面積約220平方千米,距安縣縣城僅30千米,橫亘於岷山山脈南段,海拔3033米。
千佛山(6)
羅浮山羅浮山,又名浮山,是1.5億年前地殼變動從海底浮起的一座孤山。自古以來就有「小西天」、「甲巴蜀」、「浮山疊翠」之美譽。電視劇《西遊記》曾在此拍攝,其神采、其仙氣,略見一斑。1998年被評為四川省級文明風景名勝區。
羅浮山(7)
白水湖白水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川西平原北部,距沙汀故居安縣睢水鎮2千米,白水湖海拔664米,水面面積3000餘畝,蓄水量1672萬立方米,平均水深10米,最深處20餘米,1993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8年被省建委授予文明風景名勝區。
白水湖(3)
尋龍山尋龍山風景旅遊區位於四川綿陽市安縣老縣城南1.5千米處,總占地面積3.14平方千米。景區屬第二批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礫石岩群,集奇秀的自然風光和蜀漢人文風情於一體。一路上,臥龍洞、龍隱鎮、沙汀墓、龍鱗坡石林、聚龍廣場、五彩池藥浴溫泉、臥龍居太空浴、臥龍居溫泉別墅等。
尋龍山風景旅遊區(3)
姊妹橋姊妹橋位於千佛山國家森林公園、羅浮山溫泉風景區中段的曉壩鎮五福村,橫跨於茶坪河上,呈南北走向,四周群山環抱。姊妹橋又名雙木橋、高橋、五福橋。始建於元末明初,當時為石板橋。因曉茶河連年漲水,溺水之事時有發生,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鄉人自願捐資捐料請工匠改建成了這座木質廊橋。
安縣姊妹橋(5)
文星閣文星閣位於四川安縣花荄鎮文星村的文星閣坐北朝南,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原是為了興文、崇文而建的文星閣,光緒十六年(1890年)改建成13層的塔。
文星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