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清明節的起源和演化:觀照生與死,調和哀與樂

2020-04-04   南方周末

上巳、寒食、清明,這三個古代節日,本來還有各自的分工,但演化到唐宋時期,最終開始融合,產生了我們現代人熟悉的清明節。

在江西省南昌市瀛上墓區瓊山墓園,工作人員在為市民進行代祭掃(4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圖)

我們現在清明節,其實包含了古代的三個節日,即遊山玩水、曲水流觴的三月三上巳節,祭掃墳墓的寒食節,以及緊鄰其後點燃家庭新聖火的清明節。

上巳節,起源於先秦時期的巫術文化,《後漢書》《太平御覽》都曾引用過《韓詩》,說春秋時代鄭國溱水、洧水流域有三月在水邊用蘭草祓除不祥的習俗。考慮到這個區域是殷商故地,水邊祓除不祥的這種巫術文化起源或許可以追溯到更遙遠的商代甚至更早。

剛開始,這只是一種河邊舉行的巫術活動,漢代稱為「修禊」。王羲之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提到了在河邊的修禊,但在這東晉時期,已經脫離了巫術階段,上升為文人雅集的遊山玩水、曲水流觴。以前只是在河邊用蘭草或樹枝沾水驅邪,這時候變成了在河邊野餐,把酒杯放在河中漂流,漂到面前要作出詩,否則罰酒一杯。謝靈運、簡文帝等人都作過上巳節水邊宴會的詩歌。《荊楚歲時記》說,「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就是說在南北朝時期,三月三上巳到河邊(或水邊)搞漂杯子的聚會,已經成了社會上的普遍風俗。到了唐宋時期,上巳修禊已經和寒食、清明混合,楊萬里的詩說「遊人不是上墳回,便是清湍褉事來」,便是修禊、上墳混合在一起。

我們熟悉的清明節上墳,其實主要是源自於寒食節這部分。寒食節,家家戶戶不生火,吃冷飯,這習俗至少起源於先秦。《周禮·秋官·司烜氏》說司烜氏族負責用銅凹鏡子折射陽光取火,一邊掌管聖火,一邊也要禁火,在我們現在清明節前後左右的「中春」,要「修火禁於國中」,漢代學者鄭玄注釋說這時候禁火,主要是這時候風大容易出火情。漢代也有說法,寒食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總之,這時候是禁火,從漢到南北朝,寒食也是吃冷飯,還沒有上墳的色彩。

到了唐代,寒食才成為上墳祭祀的節日,如唐高宗龍朔二年詔書中說,「寒食上墓,復為歡樂」,這樣很不好,應該被禁止。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書說,「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用拜掃禮」,但「不得作樂」。就是說,寒食節上墳,是很晚近的唐代才出現的,唐朝政府認為這個習俗雖然不符合先秦經典,卻也承認了這個民俗的合法性,但反對在上墳時候快樂地吃吃喝喝。這也說明,清明節上墳的冷寂,也混合了上巳節出遊的歡樂這一現象,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只不過,唐朝政府的禁令,沒起到多大作用,寒食節還是照舊,如白居易寫的寒食詩《贈舉之僕射》就描述「雞球餳粥屢開筵,談笑謳吟間管弦。一月三回寒食會,春光應不負今年」,有談笑,有宴會,有音樂,有欣賞春光。元稹《寒食日》「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遊」。寒食節,有掃墓,有出遊,畫面總體還是比較歡快。

寒食節過了馬上就是古代的清明,這時候需要新的、潔凈的聖火,來保持家庭的平安幸福。寒食節禁火,應該和新火種的取得有關,即鄭玄說的「為季春將出火時也」。取得新火種,是非常古老的習俗,先秦稱為「鑽燧改火」,也就是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方式得到家庭新聖火。先秦時期巫術思維認為,新火可以「壽民」「去茲毒」,即延年益壽,驅逐毒害。所以先秦時期一年四季都有改火,春天用榆、柳樹的木頭;夏天用棗或杏子樹的木頭;秋天用桑樹或柘樹的木頭;冬天則用槐樹、檀木。

東漢時期,則改為只是冬至舉行改火一次,到了唐宋,則改為寒食滅舊火,清明節鑽木頭得到新火。唐代詩人韓濬有一首《清明日賜百僚新火》:「朱騎傳紅燭,天廚賜近臣。火隨黃道見,煙繞白榆新。」宋代歐陽修有《清明賜新火》「魚鑰侵晨放九門,天街一騎走紅塵。桐華應候催佳節,榆火推恩添侍臣」。這些唐宋詩歌都描述了,清明節皇家用榆木鑽木取火得到新火後,派人飛速將火種賜給大臣們的景象。清代學者顧嗣立,在注釋《唐會要》中也指出「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順陽氣」。清明節,最終以古老聖火的燃起方式,完成了對春天和整年嶄新的祝願。

上巳、寒食、清明,這三個古代節日,本來還有各自的分工,但演化到唐宋時期,最終開始融合,產生了我們現代人熟悉的清明節。孟浩然有詩說「浮杯上巳筵,鬥雞寒食下」,王維詩提到「不用清明兼上巳」,宋人周必大則寫「上巳清明共一時」,宋人張方平一首詩就叫《清明連上巳》,「踏青原上飲,祓禊水邊歌。佳節相連好,遊人一倍多。」這些都說明,唐宋時期人們已經將這三個緊挨在一起的節日混同,形成了今日我們熟悉的節日。

清明節的祭祀掃墓,是唐代才出現的寒食節新產物。從誕生一開始,它基因裡面就混雜了上巳流觴曲水的輕快,清明改火的期待,是帶有人間世俗色彩的活動。正因如此,我們熟悉的清明節祭掃,也伴隨著踏青和野遊。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描寫上墳婦女要化一種「淚妝」,表達悲思。但上墳結束後,卻是「極意縱游」「別有幽趣」,「無日不在春風鼓舞中」。而杜牧那首著名詩歌中,清明時節的「欲斷魂」,雖略有淒冷,但也有酒家、牧童和杏花村。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李競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