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動機這個概念最早於公元1200年左右,起源於印度,然後由印度教傳到伊斯蘭教最終到達歐洲。當永動機這個概念傳到歐洲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也掀起了製造永動機的熱潮。
在歐洲,早期最著名的一個永動機設計方案是十三世紀時一個叫亨內考的法國人提出來的。輪子中央有一個轉動軸,輪子邊緣安裝著12個可活動的短杆,每個短杆的一端裝有一個鐵球。由於右邊的球比左邊的球離軸遠些,因此,右邊的球產生的轉動力矩要比左邊的球產生的轉動力矩大。這樣輪子就會永無休止地沿著箭頭所指的方向轉動下去,並且帶動機器轉動。但是事實證明,這個做法行不通。而在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達文西也製造了一個「永動機」。他設計時認為,右邊的重球比左邊的重球離輪心更遠些,在兩邊不均衡的作用下會使輪子沿箭頭方向轉動不息,但實驗結果卻是否定的。最終,達文西得出結論:永動機是不存在的。
現在的科學家也都認為,在世界上是不存在永動機的。但是,卻有人提出,既然世界上不存在永動機,那麼地球為什麼可以不停自轉,而且沒有停下來的趨勢呢?難道地球還會有停下來的一天嗎?
其實,有人認為地球是一個永動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首先,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物體在被施加一個足夠大的力之後,會獲得一定的能量,能夠進行運動,但是最終卻都會因為阻力而停下來。而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物體會一直保持靜止。而在太空中是不存在阻力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外力干預,真空中的物體也會一直保持在原有的運動狀態,不停轉動。而地球在形成的時候,就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而不停地圍繞太陽公轉,一直在運動。這只是說明地球在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而不是我們所說的永動。永動的真正含義是在完全沒有給物體一個能量下,而不停產生能量。
而且在太陽系的形成初期,太陽系中的原始星雲都有相同的角動量,所以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都是逆時針方向自轉,而且由於在真空中沒有空氣,所以不存在空氣阻力,在沒有外力干擾的情況下,地球能夠保持現在的自轉方向,不斷自轉下去。
那麼地球會不會在某一天停止轉動呢?這其實是有可能的。雖然在太空中沒有空氣阻力,但是月球的潮汐作用還是會對地球造成一定影響,讓地球慢慢減速,雖然這種變化很小,人類完全感覺不到,但是這是確實存在的。根據數珊瑚殼長出的碳酸鈣條帶,科學家發現,在5.7億年前的寒武紀時代,地球的一天只有20.47小時,每年有428天。在五億年前的奧陶紀,地球一天有21.4小時,一年有409天而到了現在,地球一天的時間變成了23小時56分。根據估算,大概每十萬年自轉時間增加1.64秒。
所以,地球其實並不是永動機,也許某一天,地球也會停止自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G0eMXMBd4Bm1__YXGR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