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是北碚歷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是由我國著名愛國實業家、北碚的開拓者盧作孚先生於1932年親自主持修建的。三層樓的磚木結構,3層加閣樓,為歇山頂,高14. 2米,建築面積為1498. 5平方米,紅牆黛瓦,飛檐翹角,造型典雅,故稱紅樓。
紅樓坐落在北碚公園火焰山麓,現為北碚美術館大門在北碚公園大門左側。
直通紅樓的石階有點陡峭,體現了重慶的山城特色。
拾階而上,抬頭便是紅樓一角,曾有人詩讚云:「更倩紅樓添一角,江山頓覺太玲瓏」。
紅樓前方是2015年建成的顧毓琇先生銅像,顧毓琇是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電機工程專家、自動控制專家,亦是一位教育家、戲劇家、詩人、音樂家、翻譯家、佛學家、書法家。他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化史的巨匠」、「文理大師」和「文化奇才」。
這位文理兼長的大師,與北碚結緣極深。抗戰之初,顧毓琇移居重慶北碚,時任教育部政務次長。他在北碚生活工作兩年多,且有許多成就和動人的故事,創作了《古城烽火》、《岳飛》等九個劇本和一部長篇小說,兩部短篇小說,另有多首抗戰救國詩詞和書法作品問世。
紅樓當初為兼善中學校舍,抗戰伊始,兼中遷至雞公山,中央銀行在此設立辦公處,蔣介石每次來北碚均下榻其間。1944年6月22日,美國副總統華萊士曾到此觀看滑翔機表演。
抗戰勝利後,民生公司圖書館遷來,與北碚民眾圖書館合併,在此成立北碚圖書館。後為北碚圖書館歷史資料部,樓內所藏32萬冊古籍和民國、抗戰歷史書籍。據說當時在四川地區首屈一指,甚至在全國都少見。現為北碚美術館、北碚畫院。
在紅樓入口左側矗立的紅樓簡介
紅牆黛瓦,飛檐翹角,掩映於蒼翠郁綠之中的紅樓具有典型中西合併的民國建築風格。
1989年7月30日紅樓成為北碚區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2月15日升級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紅樓與峽防局舊址等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的舊址群一起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紅樓悠然漫步,仰望樹蔭下的屋檐窗戶,有一種超越時光的寧靜。
紅樓側面的柱子上有一塊刻有「基石」和時間的石碑
這些應該就是飽經歲月風霜的紅樓基石
在紅樓的濃郁文化氛圍里,沾染滿身的書香詩意,靜靜享受漫時光。
紅樓作為重慶北碚地區歷史文化標誌性建築,也是民國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的重要舊址之一,對研究民國時期建築樣式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