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鄞州,童夏家村。
在不少人心目里,這裡是寧波隱匿世外的香格里拉。綠樹、溪水、村居、古道,猶如一幅濃淡相宜的中國畫,簡簡單單,又如此的和諧,生活在那裡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活節奏較慢,仿佛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童夏家村位於鄞州區塘溪鎮,由沿溪上下兩個村組成,上為雁村,下為夏家。雁村因整個村莊形狀像一隻展翅的大雁而得名,由下游的童村童家人遷居而成,因此村民多姓童;夏家顧名思義是夏姓居民繁衍而成。
海拔600多米的白岩山,雲霧繚繞,從這裡發源的一條溪流,向山腳下飛馳,一路溪水潺潺,最終穿村而過,注入堇山湖,這條溪坑就叫梅溪,而這座沿溪而建、隱匿在山谷的小村莊便是——童夏家村。
古村依梅溪而建, 岸邊古樹眾多, 古建築保存完好, 村周邊有多條古道, 可到橫溪、奉化裘村、松嶴等地, 為浙江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寧波市歷史文化名村。
走進童夏家古村,清晨山村格外清凈,村口的古樟樹婆娑起舞,斑駁的樹蔭倒映在長滿青苔的老石板橋上,溪水發出「嘩嘩」的悅耳聲,不時響起的鳥鳴,在山谷迴響。在門口的溪坑,老人們端著臉盆在淘米,屋裡發出生火做飯的聲響,幾位老人正坐在竹椅上閒聊。
沿溪而建的民宅,多是木結構,青磚黛瓦,綠樹掩映,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仿佛進入一個世外桃源。
村裡多是黛紅色木結構的百年老屋,鵝卵石鋪築的路面,以及碎石壘砌的牆基,別具特色。在老房子間穿門走巷,石板路長起了青苔,屋後是竹林,風一吹,蕭蕭聲起,十分靜謐。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自然和諧相處,仿佛與世外的一切絕緣。
村內有童氏宗祠,據祠堂匾額記載,祠堂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後期曾多次修繕,童氏宗祠保存完整,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級文物保護點。
宗祠坐南朝北,占地面積434.38平方米,由前後二進,左右兩廂及戲台共5幢單體建築構成,整個宗祠屋頂均硬山造,門廳面闊五開間,明間設雙扇大門,戲台位於門廳明間後部,單檐歇山頂結構,內施藻井,台壁為木板,尚保留文革期間的毛澤東畫像,大殿明間抬梁結構,五架梁架前後雙步,用四柱,梢間進深五柱九檁,穿斗結構。廂房位於天井兩側,均面闊三間。
過去連接溪坑兩側村子靠橋樑,最早的一座橋大約是80年前建起來的,叫鎮安橋,是一座石拱橋,現在早已廢棄,上面長滿了青草。現在村裡的橋有永晏橋、永靖橋、中興橋等7座,這些橋將兩岸緊密地聯在一起,組成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動人畫卷。
沿溪坑邊的石板路,往山里走,是菩提嶺古道。菩提嶺古道,從此上去可到達寧波「最美風車道」,可近距離欣賞「風車」。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Enxam8BMH2_cNUgvam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