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武漢的美食,很多吃貨第一反應是漢口,確實漢口作為年代感最多的城區,沉澱了很多老武漢關於美食的記憶。
印象中低調的漢陽,除了來歸元寺拜神求佛,很少有人特意來漢陽吃喝玩樂。對於很多武漢伢來說漢陽很「神秘」,不知道漢陽有什麼好吃的。
能讓人最快領悟到這個地方精髓的地方莫不是這裡的高樓大廈,也不是這裡的名勝古蹟,而是隱藏在城市深處的那些老街老巷。
而說到漢陽的美食,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王家灣、攔江路,不過今天十分君說的這條街,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那就是群建路了。
私藏的過早一條街
提到建港路,很多人都會說,這就是靠著武漢三中的一條街道嘛,很多武漢三中的學生都在這裡吃飯,這條街不長,非常典型的漢陽老街模樣。
街頭一些嫂子們聊天嘮嗑,說著家長里短,街道兩邊清一色的兩三層房屋,這些比我們年紀還大的老房子,經過歲月的洗禮,外牆有著或深或淺的裂紋,磚牆上的痕跡沿著窗台生長,地磚也在數不盡的踩踏中變得殘缺不齊。
街面上老舊的電線縱橫交錯,門口晾曬的拖把,路邊的生鏽的鐵架,牆邊的老舊自行車,老街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有著時間的味道。
梧桐樹茂盛遮住大片陽光,一邊剛開門的商家跟鄰居親切的打招呼「吃了冇?」不長的街道卻有著滿滿的煙火味。
不過今天十分君來群建路,可不光是來感受煙火氣的,更重要的是要打卡這裡的美食,快跟著十分君一起看看吧!
老風味燒餅
地道的吃貨都知道群建路有一家很好吃的燒餅,很多人從武昌漢口開車過來,就是為了打卡它。
看起來不起眼的門店,卻在這裡開了20多年,熟悉的味道出現在一批又一批漢陽伢記憶里。
當初的路邊攤到現在的門面,環境在升級,品種也變多了,從90年的兩毛五分錢,到現在賣五元一個,味道和感覺還是記憶里的那個味道。
燒餅上灑滿了榨菜、肉末、孜然、辣椒粉,跟傳統意義上酥脆的燒餅不一樣,剛出爐的燒餅是厚軟的,吃起來不會覺得很乾,燒餅細細品嘗會吃出炸菜顆粒,脆脆的口感之下再來上一口鮮肉絕對的滿足,內陷包的肉餡分量十足。
遇到顧客有特殊要求的,比如年輕人要多放辣椒、老奶奶要吃軟一點的、小朋友喜歡甜的、老闆都會給現場單獨做。
聽老闆說燒餅爐裡層的罈子是他們從皖北老家背運過來的,這種用特殊土燒製成的陶瓷壇烤出來的餅子能保住食材原有的香氣和鮮味。
進進熱乾麵
他們家的面很有特點,裡面竟然加了花椒。
十分君來的時候店內的熱乾麵都賣完了,在老闆的介紹下買了一碗熱乾粉,老闆嫻熟地抓起一把面,放入長柄笊籬兜著,在滿滿沸水的大鍋里燙熱個兩分鐘,撈起來,撒上蔥花、鹽、醋、胡椒粉等各色調料,問一句要不要香菜辣花椒。
芝麻醬、香油、醋、滷水等等均勻地沾在每根勁道的麵條上,讓香氣熱騰騰地鑽入鼻孔。特有的花椒,聞起有一股誘人的麻香味,但並沒有奪走芝麻醬本身的香味,反而中和了芝麻醬本身的油膩感。
熱乾粉比起熱乾麵來說更濕滑,更入味,對於很多不會拌熱乾麵的人來說,是很不錯的選擇。
姐妹糊湯粉
魚米之鄉的美味佳肴,自然以米當家、以魚當家的居多,但將「魚」和「米」共冶於一爐,那就不得不說到糊湯粉了。
群建街里的姐妹糊湯粉店年頭也不小了,門口擺著幾個小凳子,排隊的人特別多,老闆動作利索,舀一碗糊湯,再將粉在清湯里燙熟,放入湯中,撒上一小撮青白相間的香蔥、榨菜等配料,頓時撲入鼻中滿是香,一碗糊湯粉就完成了。
糊湯是將魚蝦熬煮成汁,瀝去殘渣勾芡而成,所以整碗吃完只聞魚香不見魚,這時候再來一根剛剛起鍋的油條,那焦香油條和魚香攪到一起,更是味覺上的享受。
米粑&麵包饃
他家的米粑,一直都放在鍋上面保溫,米粑個頭不小,有一股發酵後的醪糟酸甜香味,外皮焦焦脆脆,內里白嫩柔軟,肉眼可見有很多小孔,這樣的米粑吃起來味道更勁道。
更加讓人驚喜的,這家竟然有在賣麵包饃。把做饅頭的麵糰烤製成麵包狀,底部刷上由黃油、白糖、蜂蜜和芝麻的混合液,然後放在大鍋上把底部炕到焦脆,出爐時再刷一層糖水,那時候麵包饃只在菜場附近才有賣的,如今生活條件慢慢變好後,麵包饃就很少見了。
在這條街上覓食,時不時就會發現各種驚喜,開張不久的金牌水餃燒麥,靠著口味在這條街上慢慢紮根,街頭上的風味羊肉粉憑藉特色也有不少忠實的粉絲。
群里路裡面還有一個菜場,剛買完菜的爹爹婆婆,提著菜籃子滿載而歸,街口支起來的攤子上,新出爐的饅頭還冒著熱氣,路邊的小販還為剛完成的一單生意而開心。
老街里穿行著形形色色的人,圍繞著生活瑣碎在這裡不斷的來往,熱鬧又接地氣。
群建街,有著自己的步調,每一條不起眼的老街都是歷史的扉頁,人們在這裡生活、忙碌,年復一年地雕琢這裡的歲月,賦予了這條街特有的歸屬感和節奏。抽個時間走一趟老街,放下腳步,享受這份寧靜與愜意。
文字:西瓜
排版:西瓜
圖片:西瓜 網絡
十分武漢出品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