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所有愛好攝影、勵志成為攝影師的人來說,布魯斯·巴恩博都是一座無法繞開的山。他在風景和建築攝影上留下了無數經典作品,而對於光線和色彩的運用更是無人能及。
1960年代,巴恩博辭去工作,以狂熱愛好者的身份踏進攝影界,因為其數學和物理學的教育背景,他的攝影作品往往擁有極獨特的視角和抽象意義,《裂縫峽谷》、《1998作品集》等均被各大博物館收藏。
今天我們搜集了他最為人稱道的13副作品,並由巴恩博本人講述這些作品的拍攝過程和心得,希望能夠為大家的攝影創作提供一些靈感。
《格蘭馬草和杜松木》
「在猶他州的沙壤上,我發現了這棵小草的頂部長成了圓環形。當大風粗野地搖晃著它,我把它拉起來以便拍攝。在不遠處我發現了一塊有裂口的杜松木,於是就把它作為小草的底座。我把小草放到木塊的裂口中,然後把對焦遮光布掛在卡車上作為背景。」
《浣熊的足跡》
「乾燥的河床上,龜裂的污泥留下了浣熊的爪印。在這片火災後的景象中,這是我找到的第一個生命跡象,它讓我的眼中流出淚水。」
《黃昏的羅浮宮》
「這幅照片的主導形狀是金字塔(博物館門口)乾淨利落的三角形,以及由人行道形成的形狀。這些形狀與古老宮殿上的華麗建築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對位。這幅照片帶有輕微的褐色,以強化黃昏的感覺。」
《山谷與尖端》
「我把裂谷柔和的曲線看成是宇宙力量的一種視覺象徵, 如果我們可以看到天體(恆星、星系、行星等)之間的力量,而不是看到這些天體本身,那它們或許就是這樣的。我覺得這張照片很好地表現了這種天體現象,它含有一種特殊的優雅和神秘感。」
《山谷與雲》
「這幅作品的所有興趣點都位於下半部分,因為天空幾乎是一片純黑。影調的不平衡可以讓人產生不確定性和迷失感。」
《羊群》
「照片中的綠色幾乎是單一的顏色,但它對影像是必要的,因為它有祖母綠寶石一般的明艷色彩。河邊的植物構成了有趣的形狀,形成了構圖趣味。而左上角的樣群則為圖像增加了額外的驚喜。 」
《地球中心的風景》
「如果地面裂開,你在地球中心看到的風景也許就像這張照片一樣。當我背包穿越鹿皮谷,遇到這個風景的時候,我心裡就是這麼想的。紅光給人高溫的感覺。那種感覺是震撼的,甚至讓人恐懼,但同時也很有吸引力。」
《日出》
「我把相機正對太陽,用前景的樹把陽光擋住。12月份的寒冷早晨,薄霧在陽光下的沼澤中升起,我把最暗的陰影部分的曝光等級提高,這樣就可以表現出魔法般的效果。」
《克拉倫斯·金峰》
「這一曲雄偉的花崗岩漸強樂章,隨著夜色抒情地升起,每一條山脊、每一面山壁漸漸顯現出來。我用紅色濾鏡去除所有霧氣,並壓暗了藍天,從而使雲得到了強調。」
《星軌》
「在1976年的一次美國紅杉國家公園背包旅行中,我對天空進行了3個小時的曝光,其中前一個半小時,天空上掛著一彎新月。在約3353米的海拔上,月光為前景提供了足夠的光線。我把鏡頭對準北極星,剩下的曝光時間則拍下了星體的軌跡。」
《反光的水窪》
「朝著太陽的方向,我仔細地放置好照相機,讓水窪表面可以在雲最接近太陽的時候(而不是只有太陽的時候)看到反光。從太陽和雲到前景的砂岩,反差超出了正常的範圍。」
《優美的沙丘》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大概是下午2點半,這是「好的風景只能在日出或日落前後拍攝」的反例。大地的坡面從左向右(或從東向西)緩慢爬升,這張照片在11月上旬拍攝,當時太陽的角度相對較低。所有東西完美地組合成這幅極具表現力的、開闊的午間風景。」
《城市立體派》
「我希望把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城市幾何研究提高到抽象的級別。結果,我創作了一組獨特的影像,我稱之為「城市立體派」。我的靈感來自於立體派繪畫。每一幅影像,都是用獨特的手法創作的,但大部分都是採用了共同的方法。我用同一張底片,進行若干次短時間曝光(例如5秒)。每次曝光,我都把裁成幾何形狀的卡紙(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等)直接放在相紙上,遮擋其中的⼀些部分。卡紙的擺放並不是隨意的,因為每次曝光,我都可以在全開光圈的條件下,通過放大機的紅色濾鏡看到投影的影像。」
以上部分圖文摘自
人民郵電出版社——《攝影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