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33歲的熊玉波特地從上口趕到濰坊血站采血現場,他一邊跟工作人員交流,一邊熟練地完成填表、體檢等一系列獻血流程。他跟這裡的工作人員早已相熟。從2006年開始,熊玉波堅持無償獻血,13年來,他捐獻全血、 成分血共計35次,獻血量達1.4萬毫升,幾乎達到 了3個成人體內血液量的總和,以實際行動展現壽光男兒的愛心和情懷。他說,無償獻血不圖名不圖利,只希望自己的堅持,能夠救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愛心不間斷,13年無償獻血1.4萬毫升
熊玉波是上口中心衛生院的 一名兒科醫生,他的獻血故事還 得從13年前說起。2006年冬天, 還是大一新生的熊玉波和同學們在一次課堂上聽老師講到義務獻血可以幫助他人時,這群熱血男 兒坐不住了。當天下午放學後, 熊玉波和宿舍里的七個小伙子相約——獻血去。但到達血站時, 已臨近下班時間,工作人員表示當天下午只能給兩名同學采血, 其他6名同學第二天再采。就這樣,當天下午熊玉波和另一名同學各捐獻400毫升全血。「拿著小紅本本,特別自豪,感覺做了一件對社會有用的事兒。」回想最初獻血的情景,熊玉波說「很幼稚」,拿著獻血證到處炫耀,還動員其他同學也去。
「第一次是新奇,之後就成責任了。」熊玉波表示,自己學的是醫學,在後續學習中慢慢了解到 獻血的相關知識,知道獻血不但 對獻血者沒有害處,還能幫助他人,他決定堅持下去。就這樣,一年兩次的無償獻血成為雷打不動的習慣,即便後來參加工作、 結婚生子,這事兒也一直堅持著。
根據血站規定,每人每年最多獻兩次血。熊玉波有些遺憾:自己的身體這麼好,半年一次太少了。 就在熊玉波為此糾結時,2016年, 他到濰坊獻血時偶遇了濰坊獻血 「狀元」劉國能。正在做志願者的劉 國能告訴他,還有一種更為科學有 效的獻血方式,那就是捐獻機采血 小板,也就是成分血,這樣獻血,間 隔時間更短,只需要14天,且數據 顯示,「成分血」在臨床上更為緊缺。 這一下,他喜出望外,覺得自己可以 幫助更多人了。之後,熊玉波從獻全 血改為獻成分血,只要是歇班且達 到了間隔時間,他就開車從上口到濰坊獻血。
13年來,熊玉波捐獻了22次全血、13次成分血,血液捐獻量達到14000毫升,相當於3個正 常成年人體內血液量總和。
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期盼更多人加入
「我在醫院工作,見到太多患者家屬那種焦急等待的眼神,很多時候自己想去幫助他們,但總感覺無能為力。無償獻血給了我自信,每次獻血後我都感覺是『救』了一個人, 『救』了一個家。」在熊玉波家裡,30多本無償獻血證是他十多年來愛心捐獻的見證,他個人也多次獲評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銅獎、銀獎等。
多年獻血,熊玉波的思想也在慢慢改變, 從最初的激動變成了責任。他說,自己很幸運,身邊朋友同事不少是「壽光好人」「優秀黨員」,還有許許多多的愛心人士,他們都是自己學 習的榜樣,相比他們,自己做得「不值一提」。
在熊玉波看來,獻血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了能更好地獻血,他非常注重鍛鍊身體,合理作息,「我個人感覺獻血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因為獻血不光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對獻血者本人來說也有益處,適量獻血可以提高人體的造血功能,促進血液的新陳代謝,可以降低血脂,緩解高粘血症,還能預防和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熊玉波的妻子是一名護士,對丈夫的愛心行為,她全力支持。夫妻倆還特別注意女兒的愛心教育,通過帶女兒參加公益活動、 講解獻血知識等培養她的責任意識,在夫妻倆的教育下,女兒從小也富有愛心,願意幫助他 人。
「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熊玉波說,他還年輕,無償獻血會是他另一個堅持的「 事 業」。同時,他也希望更多人加入這一隊伍,「一 個人獻五十次血,不如五十個人每人獻一次血,不僅是因為獻血力量更壯大,更是因為所獻血的種類會更多,能給更多人帶來希望。」
本報記者 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