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筒子樓」到「商品房」改革開放後杭州人均居住面積大變化

2019-10-02   浙江在線城鎮頻道

1978年,隨著杭州市區首個大型居住區——朝暉居住區的正式開工建設,之後主城區內一大批新型居住區相繼落成。同時伴隨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杭州市的住房制度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從「福利分房」到「房改房」,接著再到「商品房」,居民的人均住宅面積也從1983年改革開放初期的11.7平方米到2018年的37.3平方米,人居生活品質實現質的飛躍。

從7個人住「又小又擠」的小屋

到搬入寬敞的房改房

「出門就是西湖,真正的好地段。」張勤芳笑著說,「就是住得擁擠。」

張家的老房子,位於柳浪聞鶯對面,吳山腳下的荷花池頭1號,是張勤芳的奶奶在新中國成立後從房管站租的。「那時候荷花池頭裡都是典型的榫卯結構老房子,我們1號比較大,一共有5個天井,總共住了9戶人家,有近50口人。」張勤芳說,「我們住的那個天井,原來是廂房,後來用木板隔出了樓梯和牆壁,3戶人家一起住。20多平方米的空間,至少要住一家5口人。燒飯用的還是煤餅爐,一到飯點,滿院子都是煙灰。」

除了張家的這種木質老房子,杭州人擁擠的居住局面還體現在上世紀70年代的筒子樓,人口多、住房面積小、三代同居一室是那時生活的真實寫照,「上班面對面,下班門對門,擠公共廁所,去公共澡堂」,也成為那一代人忘不了的記憶。

現年91歲的孫大伯在搬入朝暉一區前,一家7口擠在一間小房間,夏天天熱沒有吊扇,只好拆了床打地鋪。那時候住的地方一層住10戶,以他家為例,人均住宅面積只有3.3平方米。

1980年孫大伯的兩個小兒子率先搬入了由單位杭州第一棉紡織廠建造分配的,位於朝暉一區的39幢2單元一樓。三室一廳加上一廚一衛,外加朝南的一個庭院,總面積共有73.58平方米,在1986年孫大伯本人也搬過去住了。

1993年,杭州市「房改」政策落地,作為「房改房」孫大伯以總價一萬元的價格買下了這套房子,按當時他們家5個人住的標準,人均住宅面積達到了14.7平方米,是之前的4.5倍。

作為朝暉小區最早建造的一區,它的出現,改變了過去杭州市老房子上公廁、在過道做飯的局面。截至1995年,朝暉小區先後建設完成了9個小區,包括400餘幢住宅,有100餘萬平方米的總建築面積,1.15萬戶的居民分布在3個居住區、3個自然村裡。

以朝暉小區為標誌的杭州首個大型居民住宅區,帶動了包括翠苑新村、古盪新村、德勝新村、閘弄口新村在內的一系列新型居住區的建設,改善了市民們的生活條件。

木房子、單元房…

家不斷疊代更新

「荷花池頭的老房子沒有廁所,我們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刷馬桶,洗澡就在天井放個大盆子。那時候也沒有什麼隱私的概念,用木板隔出的牆壁那麼薄,誰家有個動靜都聽得一清二楚。」張勤芳回憶起當年老房子裡的生活,似乎還歷歷在目。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由政府出資,建造以福利形式分配給城市居民居住的公房,成了城市裡最基本的住宅模式。很多人住進了單元房,人們的居住條件上了一個大台階。張勤芳所住的荷花池頭,逐漸冷清下來。

「很多鄰居申請到了單位分房,就開始一個個搬家了。」張勤芳說,老房子雖然位置好,但是生活非常不方便。有獨立衛生間和廚房的單元樓,是每個人夢想中的家。

1989年左右,張勤芳搬出荷花池頭,搬到了慶春路附近的青春坊,房間內有了抽水馬桶、煤氣瓶、客廳、沙發……從此,越住越有品質。

從「福利分房」到「商品房」的住宅發展

杭州市人均居住面積大飛躍

改革開放以後,杭州的住房制度歷經了由福利化分房和低租金公房制度向住房商品化、市場化、社會化的重大變革

1984年1月,杭州市房管局恢復了杭州市房產交易所,相關的產權管理制度隨之健全;1986年4月,杭州市首屆住宅展銷會開幕,會上首次出現了標誌性的沙盤、樣品間等銷售工具;1993年4月,《杭州市市區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開始實行,「房改」落定,公積金制度建立,意味著杭州在國務院正式宣布停止福利分房之前就已經走在了改革前列。

1999年10月,杭州出台了《杭州市市區經濟適用住房銷售管理實施意見》,一經推出,申請人數增長迅速,加快了解決城鎮住房問題的進度;2000年,杭州首屆人居展舉辦,此後成功舉辦十六屆,成為市民早期買房的首選地;2001年起,杭州人居展、二手房交易會,以及經濟適用房公開搖號銷售開始同期聯動,同年,杭州還被授予中國城市建設管理最高獎——「中國人居環境獎」。

2001年杭州出台《杭州市市區廉租住房管理試行辦法》,正式拉開了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帷幕,此後杭州圍繞公租房,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實現了戶籍政策的「全覆蓋」,不斷加大公租房房源籌集的力度。截至2018年6月,杭州市已籌集房源330餘萬平方米,累計推出公租房房源5.94萬餘套,是實際公租房配建數量全國最多的城市之一。

據統計數據顯示,杭州在1983年改革開放初期人均居住面積為11.7平方米,2018年達到了37.3平方米,比前者增長了2倍多。據悉,杭州今後將從房地產市場調控、建立住房保障體系、提升居民住房品質、保護歷史建築和街區、住房拆遷及拆遷安置等5大方面入手,助力打造國際化新杭州。

  • 來源:杭州網

  • 監製:范波

  • 責編:潘潔

  • 編輯:龐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