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向兒子兒媳索要14萬「帶孫費」!他們也想證明自己的價值

2019-09-27     名校家長

文:慧姐

最近,四川一位王姓奶奶將兒子兒媳告上了法庭索要14萬「帶孫費」。

為了能讓兒子兒媳安心在外工作,孫子一歲多斷奶後,王奶奶就開始了撫養孫子的辛苦之路。

在這九年里,兒子兒媳一年回不了幾次家,小孫子幾乎都是王奶奶一人照看,悉心照料孩子衣食住行,還要操持家務,遇到病痛哭鬧還要頻繁往醫院跑,大小花費一力承擔。

沒想到她的隱忍和付出並沒有使一個家庭變得圓滿,今年4月起,她的兒子兒媳因感情不和頻鬧離婚,兒媳還向法院提出訴訟要離婚。

盛怒之下的王奶奶便想著給這兩個不懂珍惜的孩子算一筆帳,將兒子兒媳雙雙告上法庭,索要「帶孫費」14萬餘元。


施俞堞作品


最終,經過法院確認,判決被告兒子兒媳共同返還原告王奶奶為撫養小華所墊支的撫養費近7萬元。

這個新聞一出便引出網友的討論:

有網友認為沒離婚帶孫子任勞任怨,一離婚,關係撇得清清楚楚,男方一家人都是心機怪。

有網友認為兒子兒媳讓老人太傷心了,吃穿住行都需要錢,老人費心費力,當老人是免費的保姆…

還有的網友甚至得出「不婚不育」保平安這種神結論···

其實我認為這個新聞能引起熱議也算是件好事,因為可以讓一些讓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家庭有所思考:

到底要不要給老人「帶孩費」?

畢竟,根據民事法規定,老人並不是孫輩的第一監護人,根本沒必要主動去攬下這個責任,如果不去照顧孫輩,也不會存在給不給「帶孫費」的問題。

所以,除了生養之恩,老人現在又能去幫忙照顧孩子,這份恩情更加需要我們去珍惜。

前不久,某自媒體發起投票活動——《老人幫帶娃,該不該給錢》,有這樣一組數據耐人尋味:

關於家裡誰帶娃的問題,50%人是自己帶孩子,2%保姆帶,48%則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們幫忙帶;

關於會不會給老人「補償金」的問題,70%會給,30%不會給。

這樣的調查結果,你是否認同呢?

雖然調查中有70%的子女願意給老人「補償金」,其實說句實話,就運算元女主動給錢老人也不會去要的,畢竟照顧孩子的初衷並不是衝著錢去的。

關於老人索要「帶孩費」、「辛苦費」、「補償金」這些,其實在慧姐看來這只是老人對子女不滿的一種表現,並不是為了那一點錢。

但當帶孩子的初衷偏離之後,老人們的委屈和辛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媽媽有個好友張阿姨,她這一年間老了十歲不止。

聽媽媽說她兒子畢業後一直留在深圳打拚好多年,這兩年事業起色也有了新的家庭,去年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一家人都很開心。

想著兒子在外打拚不易,而且兒子兒媳倆人都是帶娃新手,便同意去幫他們帶孩子。

一個在小地方過慣了自由簡單日子的老太婆,在56歲那一年去了深圳,接下來就開始了自己艱難的「深漂一族」的日子。

去了深圳,照顧小寶寶的同時還要照顧兒子兒媳,同時還要包攬他們一家三口洗衣做飯的活,每天都提心弔膽怕照顧不好他們;

因為不會講普通話,跟別人語言不通,每天活動的區域就是樓下小區一小片綠化帶;

由於在當地沒醫保,張阿姨最怕上醫院,更怕住院,因為異地報銷耗時耗力,實在「傷不起」;

和老伴兒分隔兩地,老一代人的感情比較克制,即使心裡有再多對彼此的擔心和關心,往往只能對著電話在兩端沉默。

除此之外,其實張阿姨最怕的還是她媳婦的挑剔和潔癖。

她不是嫌棄張阿姨做的飯花樣不夠多,就是指責張阿姨灶台沒擦乾淨,甚至總覺得張阿姨身上有一股難聞的味道,又想讓張阿姨多照顧孩子又不想張阿姨接觸孩子。

而她自己呢?下班只會玩手機玩電腦,玩累了就來逗一會兒寶寶,厭煩了之後又繼續開始玩手機。

因為兒子壓力剛熬過創業階段,工作壓力特別大,常常早出晚歸,張阿姨心疼兒子,生怕因為婆媳矛盾影響兒子的心情和工作。

只能在家裡小心翼翼,生怕哪裡做錯惹他們不開心。又怕跟老伴兒說讓他也擔心,只能一個人默默忍受。

一邊想念家鄉和熟悉的親朋,一邊在車水馬龍中蝸居,站在陽台透氣看到的儘是高樓林立和灰沉沉的天空。

這一來,張阿姨說自己一個農村人居然患上了城市人才會得的「富貴病」——抑鬱症。

之前看文章時有句話慧姐印象深刻:

老人們已經把在大城市給兒女帶孩子當作「有期徒刑」,「刑滿」(孩子上學)就能回家了。

但對於老漂們來說,這個「刑滿」要經歷的磨合和痛苦真的太難熬了。

其實,像張阿姨這樣的「老漂一族」不在少數。

很多父母把孩子留在家裡做「留守兒童」吧,又怕孩子疏於管教學壞,和父母長期不見面會沒有親密感情;

把孩子帶到大城市吧,工作壓力事務繁忙又會照顧不到孩子,只能讓老一輩跟著過來做「老漂一族」。


數據顯示,我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占全國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為照顧晚輩而隨遷的比例高達43%。

老人們辛辛苦苦幾十年,把子女養大,等子女成家,好不容易要喘口氣安度晚年,卻又無縫隙的銜接上子女的子女。

時代不同,培養教育理念不同,以前一個人能帶幾個孩子還能一邊工作,現在是全家老少齊出動還帶不好一個孩子。

無論是子女還是老一輩,都是充滿著壓力。

而雪上加霜的是,老人們的付出不被認可,老人們融入新環境的努力不被重視,反而是他們身上一些舊時代留下來的生活痕跡被無限度的放大。

最終不斷爭吵,矛盾升級,鬧得不可開交。

鐘點工或保姆可以拿錢辦事,談不攏不做,做不好扣錢,這些都是乾脆利落的僱傭關係,怎麼計較也不會傷和氣。

可是無薪酬照顧孩子的老一輩人,心甘情願照顧著子女,如果不被理解不被體諒,那換誰都會得抑鬱症的吧。


如果不想讓父母晚年在身心疲憊中度過,不想讓老人心灰意冷,以「法庭討薪」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價值的話。

子女們最關鍵的一個點就是要學會「多看」。

1)看得見自己的責任。

首先要知道你們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有著明確養育孩子的責任,要知道老人是來幫你忙的不是你來幫老人忙的。

不要把老人當做用血緣關係聯繫著的免費保姆,孩子的大事小事都推給老人,而自己就只會在孩子健健康康乾乾淨淨時候拍個照發個朋友圈。

2)看得見老人的努力。

其次是要考慮一代人和一代人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要學會去看你的父母為了適應大城市的生活,為了適應你們年輕一代作息模式,他們做出的妥協和努力。

有時候,多看幾眼忙碌的他們,多看幾眼唯唯諾諾的他們,作為子女的我們也會有意識反思自己了吧。

3)看得見老人的渴望。

除了遊走在小小的房間裡,照顧你們照顧孩子,老人們也希望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娛樂活動。

所以完全可以在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帶上老人一起,幫助他們建立和小區同齡人間的友誼,也可以有空教他們使用手機等娛樂工具。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各位一定要記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你對自己父母的態度和行為,老人們不會跟你計較,但是點點滴滴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間。

不想自己被無視被嫌棄,那就不要無視不要嫌棄自己的父母。

稍微多理解一點,稍微多忍讓一些,稍微多耐心一些,稍微多行動一些,那麼生活中90%的摩擦都可以避免。

給不給錢是一個形式,小小的禮物、便宜的衣服,哪怕是出門順便帶回來的煎餅果子,都可以讓老人感受到你們心裡有他。

所以載體不重要,重要的是子女要懂得感謝懂得感恩,這樣才會幸福三代人,大家說是不是這樣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iAodG0BJleJMoPMWVi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