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用6個整版詮釋內蒙古70年來發展成就

2019-08-06     愛播

8月6日

《人民日報》

專版刊發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內蒙古

用6個版面,講述70年來

內蒙古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

09版:守望相助 建設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內蒙古各項事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內蒙古工作,對內蒙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全區上下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點擊閱讀全文

10版:數讀內蒙古

11版:轉型發展蹚新路

內蒙古是個聚寶盆,集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大礦產於一體,資源豐富多樣,很多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狠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探索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挖煤賣煤、挖土(稀土)賣土的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逐步轉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云計算等產業蓬勃發展,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點擊閱讀原文

11版:雲計算開啟「數字引擎」

「我們這裡電價低,空氣冷涼乾燥,距離北京近,城市配套好。」在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主任羅青看來,呼和浩特發展大數據產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中國電信雲計算內蒙古信息園已經投運的數據中心,林立的黑色機櫃中,數以萬計的伺服器晝夜不停運轉。(點擊閱讀全文

11版:農牧業打好生態綠色牌

近年來,內蒙古以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制定實施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動農牧業由數量優先轉向質量第一,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農牧業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點擊閱讀全文

12版:力補短板奔小康

清晨,化德縣德善村車間傳出錯落有致的縫紉機聲。

車間主任謝振麗告訴記者,這個車間是全縣46個辦到老百姓家門口的扶貧車間之一,工人全部來自本村的貧困戶。「就在家門口上班,每月能掙2000多元,打工種地兩不誤。」57歲的郭存蓮欣喜地說。

化德縣是內蒙古扶貧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自2013年至今年6月,全區累計減貧141.7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1.7%下降到1.06%。

自治區扶貧辦主任麼永波介紹:「2019年全區計劃實現14萬以上貧困人口減貧、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旗縣全部摘帽目標。2020年實現剩餘貧困人口和返貧、新致貧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完成脫貧攻堅各項任務。」(點擊閱讀整版內容)

13版:守望相助大家庭

內蒙古,是我國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區、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諸實施的地方,創造了新中國民族工作史上眾多第一和先進經驗,書寫了「三千孤兒入草原」「各族人民建包鋼」「草原英雄小姐妹」「最好牧場為航天」等動人佳話,贏得「模範自治區」的崇高榮譽。

今天的內蒙古,民族團結猶如草原的陽光、綠洲的甘泉、山間的清風,讓各族兄弟姐妹沐浴在幸福之中。各族兒女深入踐行守望相助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點擊閱讀整版內容)

14版:美麗草原我的家

地處祖國北疆的內蒙古自治區,幅員遼闊,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也是沙化土地集中、沙害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的省區之一。

深入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態修復工程,落實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輪牧等制度……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實現「沙進人退」向「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截至2018年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22.10%,草原植被平均蓋度達44%,自然生態狀況明顯好轉。

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內蒙古的責任和潛力。內蒙古自治區將繼續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自覺扛起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責任,讓內蒙古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人民更幸福。(張棖)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

監製/岳楠

責任編輯/喬喬

編輯/喬喬

@騰格里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hjfamwBUcHTFCnfga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