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烏克蘭,人們對它最準確的評價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蘇聯解體時,烏克蘭分走了蘇聯大批遺留資產,包括「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航母、R36M彈道飛彈、安-225運輸機、圖-160戰略轟炸機這樣的國之重器,以及大量的戰艦、坦克、戰鬥機和核潛艇,還有與之配套的完整工業體系,安東諾夫設計局、南方設計局、馬達西奇公司都是世界排名前幾的著名軍工企業。手握這麼多資源,烏克蘭完全可以左右逢源、立足歐亞,然而恰恰相反,烏克蘭自獨立後就一年不如一年。
究其原因,是烏克蘭前幾任領導人在俄歐之間搖擺不定,時而親歐,時而親俄,最後弄得兩頭不是人。烏克蘭獨立後幾乎拆毀了所有的戰略性武器,走無核化道路本來無錯,錯就錯在拆毀武器後沒有選擇一個堅強而可靠的後盾,結果白白自廢武功。和烏克蘭境遇相同的還有波蘭,該國也拆毀了大量的戰略級武器,論敗家程度與烏克蘭不相上下。
波蘭是個典型的東歐國家,夾在俄羅斯與歐洲兩大傳統勢力中間,自古以來就是夾板肉和受氣包,無論哪方要崛起,波蘭必定第一個倒霉。從沙俄時代起,波蘭就屢遭侵犯,淪為俄、普、奧、法、西、撒丁爭霸歐陸的籌碼,先後三次被瓜分。二戰時,波蘭又成為德軍的試刀石,波蘭全境淪陷,隨後被蘇德瓜分。二戰結束後,波蘭又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在蘇聯的支持下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
波蘭是俄歐之間對抗的最前線,故而蘇聯在此部署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波蘭人民軍是蘇聯華約盟友中最大的一直武裝力量,尤其擅長空降突襲,在二戰中功勳卓著。但在蘇聯解體後,波蘭審時度勢,迅速遠離俄羅斯倒向歐美,於1999年加入北約。為此波蘭解散了4個飛彈旅中的2個,剩下的也被縮編為飛彈團,在美國專家的指導下銷毀了大部分的戰略飛彈,重要部件被拆下來集中焚燒,用戰車碾碎。如今的波蘭軍隊規模雖仍然龐大,但裝備大多落後,主力坦克還是多年前的T-55、T-72,實力大不如從前。
比烏克蘭幸運的是,波蘭的私有化改革非常成功,是歐洲前社會主義國家中經濟轉型最成功的國家之一,順利與歐洲接軌,實現了經濟的飛速增長。如今,波蘭保持著4.6%的年均增長率,經濟總量在歐盟中排名第8位 ,人均GDP達14000美元,經濟結構健康,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被認為是半隻腳踏入已開發國家行列的「准已開發國家」。如果未來世界格局不會發生大的變化,波蘭很有希望進入已開發國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