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小區試水垃圾分類 600多戶業主一半註冊參與

2019-11-25   聊城新聞網

今年7月1日起,上海步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居民任性倒垃圾最高可罰200元。

7月8日,山東省住建廳在《關於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中提及「年內所有設區市全面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這意味著,聊城市也將在年內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

那麼,如今垃圾分類在聊城落地情況如何?目前,聊城城區已有小區進行垃圾分類試點。11月20日,記者在柳園街道文苑社區的書香東郡小區探訪了試運行了一個多月的垃圾分類環保屋。

柳園街道文苑社區黨委書記趙震表示,整個書香東郡小區有六百多戶居民,目前已經有三百多戶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

以前,小區垃圾桶內的垃圾冒尖。實行垃圾分類後,垃圾桶垃圾數量明顯減少,居民單元門口垃圾桶臭味明顯降低。

小區設置垃圾分類環保屋

300多戶業主積極參與

書香東郡小區的垃圾分類環保屋,設在校區3號樓的西側。記者發現,垃圾分類環保屋共六個投放窗口,分別是「金屬投遞口」「衣物投遞口」「塑料投遞口」「紙張投遞口」「有害垃圾投遞口」和「玻璃投遞口」。

趙震表示,垃圾分類是一個看似簡單、其實繁雜的系統工程。尤其在科普宣傳中,美國、日本等國家垃圾分類之嚴格、細節之多,令人咂舌。潛移默化中,大家都覺得垃圾分類很麻煩,不好做,這種畏難情緒不可避免地帶入現實,導致我們很多時候是想得多,做得少。

趙震說,社區選取書香東郡小區開始垃圾分類試點的原因,首先是小區規模比較合適,小區有600多戶業主,設一個環保屋正好。再者,書香東郡小區是一個封閉管理的小區,生活配套設施完善,物業管理也比較好。

趙震告訴記者,社區聯繫聊城市環翼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小區物業洽談垃圾分類環保的推廣工作,為的是能夠更好地貫徹國家環保政策,真正的實現改善小區居住環境服務於業主,通過垃圾分類將閒置垃圾變廢為寶,減少蚊蟲的滋生,消除雜物堵塞通道的消防隱患,能夠從多角度提升小區物業服務品質。

據聊城市環翼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運營負責人鄭吉濤介紹,實行垃圾分類,居民要下載手機軟體「分類之家」,以房屋門牌號為單位註冊。在扔垃圾時,居民只需按照類別掃描二維碼,投放口自動打開,居民將垃圾扔進相應的垃圾桶後自動稱重,手機軟體也會顯示垃圾的重量和折算積分。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人,刷卡投放垃圾,也很方便。

鄭吉濤說,小區總共600多戶居民,目前參與垃圾分類註冊登記的有300多戶,占到了將近五成。在註冊用戶中,有一部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非常高。

餐前垃圾從一天8公斤到六七十公斤

分類投放垃圾積分可換生活用品

「為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業主可在每個月初的第一個周末到環保屋兌換物品。」鄭吉濤說,可兌換的物品有肥皂、洗潔精、醬油、醋、抽紙、洗衣液、米和油等,都是居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鄭吉濤告訴記者,除了可回收的廢品能進行積分,業主每天每次送餐前易腐濕垃圾(瓜果梨皮、菜葉菜梗等)也可獲得10積分,相當於一毛錢。上午、下午各一次,居民每天最多可獲得20積分。

鄭吉濤坦言,目前,紙箱、塑料、衣物的廢物利用已經成熟了。不能利用的東西下一步怎麼解決,這才是垃圾分類的真正意義所在。

「餐前和廚餘垃圾這兩塊,目前市垃圾分類要面對的一個很大挑戰。」鄭吉濤說,小區這座分類垃圾屋裡還建有一座容量為6噸的垃圾發酵罐。居民把日常生活中的果皮爛菜葉子等餐前垃圾送來,扔進發酵罐發酵三個月以上,最終可發酵分解變成有機肥。把餐前垃圾解決了,居民的廚房垃圾就解決了很大一部分。

「9月29日,是小區垃圾分類試運行第一天,當天居民投放的濕垃圾為8公斤。」鄭吉濤說,如今,一個多月過去了,濕垃圾的投放量一直在增加,現在每天可達到六七十公斤。

鄭吉濤表示,如果濕垃圾的投放量,每天能達到100公斤的話,明年夏天小區垃圾桶里的味道肯定能降低很多。

「以前,小區垃圾桶都是冒尖的,現在明顯少了。」鄭吉濤說,實行垃圾分類,要做的首先是減量。一上來就沒有垃圾了,這不可能,要有一個過程。要給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必要性。

垃圾分類,對居民來講是新事物,前期肯定不好分。」鄭吉濤說,為了讓垃圾分類真正落地,他們給環保屋配備了一個管理員,任務就是引導、指導、督導居民垃圾分類投放。

小區業主表示,自從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廚房裡就放上了兩個垃圾桶,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效果超出預期

小區垃圾桶不再冒尖

趙震表示,智能生活垃圾回收環保屋,根據垃圾種類回收不同的資源。垃圾分類的好處之多,無需再一一列舉。但作為聊城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推行垃圾分類也確實碰到了一些困難。

「首先,政府還沒有出台具體的文件作為主導,業主對建環保屋占用綠地存在不同意見。」趙震說,垃圾分類環保屋的選址也是個難題,因距離過近或過遠都有業主表示不滿,過近擔心垃圾氣味影響生活,過遠感覺投放距離較遠不方便。另外,垃圾分類作為新生事物真的能夠運行下去嗎?很多地方還沒有成功的經驗。帶著這些問題和困難,社區與環保公司、小區物業制定了詳細的答客問和緊急預案,為業主們答疑解惑,使業主們從疑惑轉變成支持。

趙震告訴記者,8月15日確認垃圾分類環保屋的建設位置,8月28日將垃圾分類環保屋建設位置和樣板進行公示,公示期為7天,9月6日開始環保屋的建設工作,歷經7天於9月13日完成建設並進入調試階段。9月底啟動試運行。

據了解,截至2019年10月23日小區居民註冊登記戶數已達276戶,註冊登記人數達317人,目前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居民約120戶。投放金屬類63公斤、衣物類460公斤、紙類589公斤、塑料類106公斤、有害拉圾類25公斤、酒瓶玻璃類156公斤、廚餘餐前易腐濕垃圾610公斤,發放垃圾分類宣傳彩頁、垃圾分類宣傳抽紙300餘盒廚餘垃圾專用袋約1500個。

小區物業經理李賓說,作為城區第一個試行垃圾分類的小區,效果挺好的。之前,預期年底前參與垃圾分類的業主能達到200戶就不錯了。現在,有300多戶業主積極參與垃圾分類,這是最初沒想到的。

「以前,垃圾桶都是冒尖的。小區實行垃圾分類後,經過40多天的運行,垃圾減少了總量的30%左右。」鄭吉濤說。

李賓說,實行垃圾分類後,堆在樓道里的紙箱、泡沫板等易燃品也少了,安全隱患也會降低。物業下一步再去規範,也會容易很多。全媒體記者 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