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褲越火我越覺得髒:9.9歐元牛仔褲背後,無數工人疾病纏身

2020-10-29     Sir電影

原標題:牛仔褲越火我越覺得髒:9.9歐元牛仔褲背後,無數工人疾病纏身

雙11,雙11。

為什麼才十月份,Sir的手機里就全是雙11信息?

以前,雙11拼的是手速。

現在,雙11拼的是奧數——

定金100抵300,高至3倍膨脹,跨店滿300減30……

掰斷手指,按碎計算器,也要算出那個最划算的方案。

當然了,對於本來就需要的東西,能省下的錢,為什麼不省?

但Sir想要說的是。

哪怕算得再仔細,你也可能漏算了一題。

是什麼?

就先從一件很普通的商品說起——

牛仔褲。

01

髒,洗不幹凈

1849年,美國人李維·史特勞斯為方便西部勞工淘金,發明了第一條牛仔褲。

沒想到,這種實用耐穿的褲子,卻成為了一百多年來最暢銷的時尚單品。

上世紀50年代,好萊塢盛產的西部片,將牛仔褲變成時尚,推向世界。

1953年電影《飛車黨》中的馬龍·白蘭度

如今,不管是叱吒街頭的時尚弄潮兒,還是廣場蹦迪的大爺大媽,甚至幼兒園小朋友。

誰還沒條牛仔褲呢。

百搭不說,價格還親民。

國際快時尚品牌促銷,不到百元的牛仔褲比比皆是,更不要說網上二三十的白菜價。

一看標價——

便宜!

但所有的價格,都寫在了標價里嗎?

這些,你恐怕看不到——

出自2012年的德國紀錄片,《牛仔褲的代價》。

紀錄片始於一個問題:

為什麼我們花那麼少的錢,就能買到牛仔褲?

在德國商場裡,牛仔褲的價格低至9.9歐,對於當地人來說是真·白菜價。

他們發現,這些對德國人民白菜價的牛仔褲,基本都來自中國。

而在中國,究竟如何生產,才能保證如此之低的價格?

問品牌方,不是無可奉告,就是自己也不清楚。

終於,經過多方打聽,他們找到了這些褲子被生產出的地方,廣東新塘鎮。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中國是最大的牛仔褲生產國,每年向世界各地供應牛仔褲達6億條。

幾年前,全球每三條牛仔褲里,就有一條出自新塘。

「世界牛仔看中國,中國牛仔看新塘」,曾是這個小鎮依靠牛仔產業,迅速成為廣東工商業重鎮的驕傲口號。

那時的新塘,有大大小小四千多家牛仔相關企業,卻並非什麼光鮮亮麗的時尚寶地。

新塘的牛仔加工廠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觸目驚心的髒。

通風扇上,沾著厚厚的粉塵,廢氣不過濾直接排放;窗外的水溝,流淌著污穢和惡臭。

化學污水顯出讓人不適的藍黑色,而工廠的污水處理系統,顯然只是個擺設。

牛仔褲的髒,來自於它的美學風格——

做舊水洗。

看了紀錄片才知道,對這種風格的追求,是一種多麼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做出牛仔褲的水洗風格,需要經過二十多次的洗滌、打磨、上色,浪費多少水可想而知。

光靠水洗還達不到效果,得另外使用非常多種化學製劑,其中有的危害嚴重。

那如此高的化學含量,要怎樣達到已開發國家的海關檢測標準呢?

還是洗!

為了最大程度降低褲子上殘留的化學物質含量,比如致癌的偶氮,只能反覆洗滌。

生產差不多三條牛仔褲,就要用掉二百升水。

這些充斥著化學藥品的洗滌污水,就這樣毀掉了周邊的小河,再流入珠江。

據當地的農民回憶,在這些牛仔廠建起來之前,河水是很清澈的。

而如今呢,也不過十年時間,它們被高錳酸鉀等物質染成深紫色、灰黑色,臭氣熏天。

孩子們,就在這樣的水邊上嬉戲。

遭殃的不只是水源。

曾經肥沃的土地,現在也已經什麼都種不出了。

根據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2010年發布的一份土壤檢測報告,新塘的3個底泥樣本中,重金屬鉛、銅和鎘的含量均超過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甚至有的樣本中,鎘超標達128倍。

央視也曾對新塘的牛仔產業污染情況做過報道,談到重金屬時專家說,放任如此,也許我們的子子孫孫,都會飽受水源土壤里重金屬的困擾。

這裡你也許想問,污水不能按標準處理了再排放?

可以是可以,但一個合格的污水凈化設備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必然使得牛仔褲造價提高。

監管缺失的情況下,沒誰願意主動承擔這個成本。

哪有什麼平白無故的廉價。

只不過是有人替你默默埋單。

售價9.9歐的牛仔褲,第一個代價,是環境。

我們平時察覺不到的一個事實——

時尚業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污染源

唯一更糟的是石油業

《牛仔褲的代價》說的是8、9年前的情況了,值得欣慰的是,我們總算走上了先污染後治理的路。

2017年,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大潮下,廣州政府宣布對新塘的牛仔產業進行環保治理。

76家水洗漂染企業被責令關停搬遷。

如今的新塘,在嚴苛的環保政策下,經歷了產值縮水的陣痛,大大改善了污染情況。

但,牛仔褲的代價自此就消失了嗎?

02

走,換一批打工人

拿出一條在國際快時尚品牌買入的廉價牛仔褲,你會發現,Made in China越來越少見。

隨著中國製造的各項成本提升,這顯然不再是一筆划算買賣。

它們如今的產地,變成了越南、柬埔寨、孟加拉這些國家,新塘治理了,但總有下一個新塘不斷出現。

在當年的紀錄片中。

服裝製造廠老闆李先生抱怨著國外品牌方給出的價格。

「當時我想

這個價錢我實在太難接受了」

對方讓他們三歐多元(合人民幣二十多)的價格生產出一條褲子。

為了在這三歐多的價格里擠出利潤,李老闆只能在各個環節節省成本。

於是,工人每天八小時伏案辛勞,報酬剛剛夠達到最低月工資標準,2000元。

而越往後看,你會發現,李老闆這裡的待遇和工作環境,已經算不錯。

在唐老闆的工廠里,工人陳林說,他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每月只有一天休息。

在適應了這種難以想像的辛苦後,自己仿佛變成了機器。

而如此工作強度,他和妻子加起來,月入不過兩三千元。

更諷刺的是,在已開發國家,手工製作往往意味著精緻和昂貴。

但在新塘,沒有什麼機器比人工更便宜,手工製作的不精準,反倒成為了品牌的壓價利器。

和工作強度配套的,是工作環境的惡劣和危險。

悶熱且通風不良的工作間,瀰漫著藍色的絮狀粉塵,它們粘在工人們的脖子上、臉上、頭髮里,再被吸入體內。

這些粉塵中摻雜著酚類和偶碳化合物,其中多數致癌。

用高壓氣槍處理牛仔褲時,噪音大到難以忍受。

這位德國商人抱怨說,一個年輕人在這種環境下工作一年,他將會變聾。

化工部門,則仿佛一個慢性毒氣室。

漂白牛仔褲時,刺鼻的噴霧滿天飛,工人沒有任何防護措施,這些鉀金屬具有腐蝕性,艷麗的紫色,彰示著它的危險。

被全世界禁止使用的噴砂法,這裡依舊在使用,也許工人們不甚清楚,噴砂時的細小微粒,長期下來會讓他們患上矽肺病。

當被問起所使用的化學品,工人石峰笑著表示自己並不懂,都是工頭配好了拿給他,這些物質中,包括對人極其危險的次氯酸鹽。

一天的工作下來,他甚至不是很在乎身上的化學殘留。

是無知者無畏嗎?

更多的,是工人間心照不宣的鋌而走險吧。

石峰也許能料到,自己的未來,就是工廠里上一個從事這項工作的胡興磊。

如今,胡興磊在洗滌部門工作,換崗的原因,是那些化學製劑讓他疾病纏身。

你猜猜他多少歲?

六十?其實他只有四十歲而已。

這些觸目驚心的例子,無一不在向我們控訴著。

售價9.9歐元的牛仔褲,第二個代價,是工人。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到了現代的版本是——

承受著時尚業代價的,不會是享受時尚的那批人。

過去,中國工人是那個代價。

現在,代價找到了更便宜的人。

紀錄片《真正的成本》里,孟加拉的工人們同樣遭受著生吞活剝。

這裡的工資水平比中國更低,每個工人的日報酬只有兩美元,也就是十幾塊人民幣。

2013年4月24日,一棟位於孟加拉首都達卡的八層服裝廠轟然坍塌,死亡工人達到931人,成為服裝史上最慘烈的事故。

但這絕非一起單純的意外。

慘無人道之處在於,工人們明明已經向工廠主報告了安全隱患了,還是被強制回去生產。

無視工人生命安全,成了這個行業中的默認規則。

同一時期,服裝生產大國孟加拉,接連發生了四起服裝廠事故。而與龐大的死亡數據對應的,是飛速增加的時尚行業利潤。

整個時尚業,形成了一個殘忍的剝削鏈條。

站在頂端的已開發國家品牌,可以任意選擇在哪裡生產,並掌握定價的權力,賺取最大塊的利潤。

生產方覺得價格太低不想做?那抱歉,有的是人願意做。

被擠壓利潤的工廠主,只能再向下壓榨工人。

正如唐老闆所言,棉花的價格飛漲,品牌方瘋狂壓價,如今開牛仔廠只能餬口還貸,因此,他一點也不喜歡看到自己的工人休息。

但這個問題也相當複雜。

《真正的成本》里,一位受訪的從業者說,如果孟加拉的工人不進入服裝廠工作,那麼他們可能飯都吃不飽,可能要選擇更糟糕的維生方法。

被牛仔廠蠶食得遍體鱗傷的胡興磊也說,他並不會辭職,因為除了這些,自己還會幹什麼呢?

無解的癥結正在於。

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血汗工廠,的確能在初期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解決很大一部分就業問題,新塘,乃至整個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都走過這條路。

所以,柬埔寨服裝工人抗議要求提高工資時,當地政府不惜暴力鎮壓,甚至發生流血事件。

提高工人的工資,改善工作環境,結果必然是品牌拋棄這裡,去往更便宜的國度,因為資本永遠在尋求利益的最大化。

對於柬埔寨政府來說,他們太需要這些跨國訂單了。

即使只能分到殘羹冷炙,即使要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03

真的撿到便宜了?

讓我們把目光移回光鮮世界,再來重新審視這一系統。

《真正的成本》里,談到了一個現象。

近二十年來,雖然服裝成本一直在增加,但價格越來越低,一種新的買賣方式——快時尚遍地開花。

遍布商場和街頭的服裝專賣店,每周更新,打折時可以賣到收破爛般的價格。

琳琅滿目的上新、促銷廣告,催生著大家的購買慾望,也改變著大家的購買觀念。

還是拿牛仔褲來說。

以前的牛仔褲追求結實耐磨,但如今,一條牛仔褲根本沒有機會被穿到破。

大家痴迷於什麼?

衣服?

其實更多是買來新鮮感和擁有感。

甚至有人最享受的,不是穿上衣服的一刻,而是拆快遞的一刻。

便宜的價格,各種名目的打折促銷,更讓人一直買一直爽,沉浸在一種「賺到了」的喜(錯)悅(覺)中。

既成了消費陷阱的受害者。

也成了系統的屠刀。

9.9歐元的牛仔褲,在已開發國家人們可能一買就是好幾條,穿完了甚至都懶得洗,直接丟掉再去買新的。

牛仔褲的破舊水洗風格,源自最初人們對它的物盡其用。

如今大家追尋這種復古潮流,卻沒人願意親自把它穿舊,而是用極其消耗資源的方式水洗做舊。

這就是諷刺的地方——

一方面一條褲子不樂意穿很多次。

一方面又很樂意它看起來像穿過很多次的樣子。

據統計,一個正常美國人每年平均扔掉82磅衣物,光是美國一個國家產生的布類垃圾就高達1.1億噸之多。

然而,要靠自然自己分解這些人造物,要花上200年之久。

在社交平台上,你經常會看到各種博主,在品牌打折時買一堆廉價東西回來曬,就像是去撿破爛,但之後根本不會使用。

商場有了促銷活動湧入瘋搶,挑都不挑,這種消費的意義又在哪裡?

有人本想圖個便宜,但白菜價格的快時尚衣物,買回去往往穿不了兩次就壞掉,只能繼續買新的。

我們真的撿到便宜了嗎?

消費時代,買買買買買,買的越多,仿佛越能緩解沒錢的焦慮。

但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比如住房、教育、生命保險,卻越來越買不起了。

廉價的買買買,成為了對待社會蛋糕分配不公的麻醉劑。

如片中所說:

「服裝公司希望我們相信自己有錢,所以我們能買很多的東西,但實際上他們把我們變得更窮。唯一會變富的,就是便宜時尚業的老闆們。」

一次次漂亮驚人的交易數據背後,有太多是浪費,是空虛無意義,是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

紀錄片也引用了美國主持人史蒂芬·科拜爾在《深夜秀》上,對黑色星期五的吐槽。

「我們又一次地在花我們沒有的錢

去買了我們不需要的東西

送給我們不喜歡的人」

9.9歐的牛仔褲。

只是這整個不公平交易中的冰山一角。

過去,我們或許是生產者,是代價的承受一方;

漸漸地,我們也成為了痛快花錢,享受便利時尚的「遍身羅綺者」。

盯著著手中的價碼——

哇,才9塊9。

但我們真的支付了全部的價格嗎?

那些無法補償的環境與健康,就應該這麼便宜地被人買走嗎?

當然,Sir不是說要從今天開始停止剁手。

追求物美價廉也無可厚非。

但至少在計算優惠的時候,記得多算一題——

我們是真的賺到了。

還是僅僅在透支著「遠方的哭聲」?

消費,是我們身在這個社會中,必須參與的一環。

不必抗拒它,但亦不可使它陷入瘋狂。

不如就從一點點觀念開始改變——

避免因為不切實際的需求,把東西買回來堆灰;

不需要了的東西,可以二手轉賣,或者舊物回收;

不必永遠追求最新款,長情和熟悉也是一種時尚;

儘量選擇輕加工的款式,如果喜歡做舊牛仔褲,不妨試試自己穿舊,保證每一條水洗紋路都是你獨一無二的……

潮流和時尚,或許會變到我們目不暇接。

但穿衣服,終究是個古老的話題,自從文明誕生開始,人類就學會用衣服蔽體和裝飾自己。

什麼是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Sir始終相信一點——

真正體面的打扮。

是不會把血汗穿在身上的。

一件最好的衣服就是。

你穿上後,便忘了衣服的存在,只感覺到身體舒適,內心敞亮。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頤和園的馬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faEc3UBURTf-Dn5WMl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