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砸炮」64式手槍研製、生產過程中艱辛往事

2019-08-24   輕兵器一一寰宇

64式手槍左視圖

64式手槍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手槍,主要配備於部隊中高級指揮員及公安幹警。 該槍以其小巧輕便、外形美觀、便於隱蔽攜帶、易於維護保養、射擊可靠性好和精度高等優點而廣受青睞。

因該槍發射聲響小,被民警愛稱「小砸炮」;又因我國軍工企業曾生產有一款外觀裝飾豪華的64式工藝禮品手槍,作為禮品贈送國外要人,故愛稱其為"將軍手槍"。

64式工藝禮品手槍

裝飾豪華的64式工藝禮品手槍外觀鍍金,套筒(槍身上部能向後拉動的組件,稱為套筒,也稱為槍閂)表面鑲嵌有各種顏色的寶石,套筒座(下部能握持的組件稱為套筒座,也稱為發射機座、底把)表面上部鑲嵌長方形寶石塊,該寶石塊內雕刻有紅樓夢中的美女——金陵十二釵的人物,但需用放大鏡才能觀察到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此外,握把護板由景泰藍製成,其上繪製有龍吐火球的圖案。

裝於禮品盒中的64式工藝禮品手槍

位於禮品盒上方的64式工藝禮品手槍

64式手槍在設計時,既強調要滿足武器內在的性能要求,又特彆強調要滿足外在的形式要求。為使二者得到完美統一,為此,研製設計、生產過程中,有關人員付出了艱辛努力。

64式手槍在研製設計、生產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一些故障,但最終得到解決。

研製過程中進行了壽命射擊試驗中,64式手槍規定的故障率為≤0.3%,但其10次壽命試驗,統計的故障率在0~0.33%之間。出現次數較多的故障是卡殼(當自動拋/退殼的手槍無法將彈殼確實地拋離手槍時,彈殼夾在套筒與槍膛之間,並從拋殼窗露出彈殼的一部分,使得手槍的套筒不能完全復位,也就不能再次發射了,這種故障稱為卡殼)。

64式手槍空倉掛機狀態,套筒位於後方

卡殼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的措施

產生原因:為減小手槍的後坐速度,在彈膛內開有4條螺旋槽。當槽深超過圖紙規定或螺旋槽的導轉側有毛刺時,使得抽殼阻力加大,自動機後坐速度降低;拋殼挺齒部有毛刺,影響了正常拋光。

找到此問題後,按產品圖嚴格控制螺旋槽的深度,在彈膛鍍鉻前將螺旋槽導轉側毛刺清理乾淨;按產品圖規定將拋殼挺齒部正常倒棱,清除毛刺。採取上述措施後,該故障已消除。

零件、部件壽命

1979年至1981年,64式手槍先後共進行了10支,每支1500發的壽命試驗,零、部件均無破損。

研製階段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提高射擊密集度方面的措施

64手槍的槍、彈、藥系統均為研製的新產品,三者互相制約,緊密聯繫。隨著研製工作的進展,射擊精度問題越來越突出,且三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織在一起。1961年以前,用舊彈(即用51式手槍彈頭截短而得)作精度試驗,其結果達到了要求。

1962年以後,彈頭及槍管內膛設計均作了修改,發現射擊密集度變壞。後經一年多的試驗研究,找出了影響手槍射擊密集度有關槍、彈、精度槍架幾方面的因素(因受射手條件限制,試驗均以專用槍架進行)。

槍彈方面:作了彈頭形狀、緊口、裝藥偏差各項對比試驗,其25米的射擊密集度有較大的差別

精度槍架方面:曾作了多種形式的夾持試驗,得出槍架對精度有一定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手槍方面:主要是槍管對射擊密集度的影響,首先改變了槍口圓的形式,將槍管壁厚差控制在允許範圍內,結果對精度提高不大;二是改變外部形狀及長度,其目的是想改變槍管的振動情況,但由於槍管短(只86.5毫米),加之變動有限,故效果也不顯著;三是線膛尺寸,當陽線尺寸接近上限時精度較差。

改進坡膛結構(坡膛是槍膛的後端設計的一種斜面,目的是有利於槍彈被槍機推入彈膛)。第一次,由原雙錐坡膛改為單錐)後,精度大有好轉。

改進槍管的不直度。因槍管為薄壁圓筒結構,若內膛呈波紋狀,就會使槍管在射擊時振動加大。因此用校正、擦鉛等工序來提高槍管的直線度,使手槍的射擊密集度得以提高。通過採取上述的單錐坡膛,提高直線度,將線膛尺寸、壁厚差控制在允許範圍內,用機械擦鉛,陽線拋光、內膛鍍鉻等措施,使手槍25米射擊密集度達到了要求。

64式手槍的保險操作方便

保證機構動作可靠性方面的措施

由於64式手槍的戰術使命,要求在保證足夠威力條件下,力求輕、薄、小巧,這就決定了它必需採用較輕的自動機工作。在這種工作條件下,各機構工作的及時性和協調性顯得特別重要。64式手槍曾出現過空膛、跟機及空倉不阻閂等故障,主要是因高速運動的自動機所引起。

空膛

空膛故障是指待供彈上升運動的時間大於自動機運動所具有的供彈時間而造成的供彈不及時。通俗地說,就是套筒復位後,槍彈未被推入彈膛。當然,此時扣動扳機不能擊發槍彈。

通過試驗得出,增加槍閂質量和增加自動機行程是解決空膛的有力措施。

槍閂質量的影響

槍閂(即套筒)原重為0.161公斤,射擊時空膛發生率為17%。當重為0.194公斤時,發生率則為1.5%。當重0.21公斤時,不出現空膛。其原因是槍閂質量增加,減小了自動機的運動速度,延長了供彈時間。

自動機行程的影響

增加自動機(這裡指套筒里的槍機部件)工作行程,是解決空膛最有力的措施。如行程增加0.52毫米,槍閂運動允許的供彈時間延長14.5%;行程增加1.68毫米,時間則增長25。根據上述,將槍閂寬度增加1毫米,重量增至0.18公斤,自動機行程由35毫米增至39毫米,這樣就消除了空膛的故障。

64式手槍的擊錘、擊針特寫

跟機

跟機是指手槍在套筒復位並推彈入膛過程中,雖然使用者沒有扣動扳機,但手槍自動將下一發槍彈打響了,此類故障稱為跟機。

故障產生原因:64式槍閂復進到位時的速度為4~5米/秒,因而產生了劇烈的復進撞擊,從而使阻鐵自動解脫擊錘而形成擊火。這對要求安全可靠的自衛手槍來說是決不容許的。自動解脫擊錘的原因是擊錘、阻鐵咬合面斜角不正確,在接觸面上對阻鐵的合力作用線偏於阻鐵軸的外側,使阻鐵自開。

還有阻鐵簧的扭矩小於1.5公斤·毫米時,也可能出現跟機。通過改進設計,將擊錘待擊面原向內斜1~2°改為3°~4°,阻鐵支持面由原10°改為7°,其互相咬合量定為1毫米,這樣使作用在阻鐵支持面上的合力作用線偏向阻鐵軸的內側;適當增大了阻鐵簧扭矩,由原3.9公斤毫米改為6.5公斤·毫米;減小了槍閂離開擊錘時的擊錘空回角,減輕了擊錘與阻鐵咬合時的衝擊;為確保安全,手槍在總裝配時以專門的技術要求檢驗手槍出現跟機的可能性。通過這些措施,使手槍的跟機故障得以消除。

空倉不阻閂與有彈阻閂

空倉不阻閂是指當彈匣內的槍彈打完後,64時手槍的套筒(即槍閂)應該停留在套筒座後方,即應該處於空倉掛機狀態。若出現槍閂不停留後方,而是復進到位了,此故障稱為空倉不阻閂,也稱為空倉不掛機。

以此推理,有彈阻閂是指膛內有彈時,套筒停在了套筒座的後方,也稱為有彈掛機。

不阻閂與阻閂是兩個矛盾的事物,但它們統一在阻閂拋殼挺這一零件中。這一矛盾是64式手槍的特殊性決定的,即由手槍自動機質量小、運動速度高所引起的。當時手槍自動機重量為0.18公斤,後坐最大速度為9.5~10.5米/秒,後坐到位速度也有8米/秒左右。因此,劇烈的到位撞擊使阻閂拋殼挺能克服扳機簧力的阻力矩而繞其軸旋轉上升,這就有可能造成有彈阻閂。

由於自動機高速的後坐、復進運動,在空倉時托彈板推阻門拋殼挺上升運動不及時,又可能出現空倉不阻閂。

基於上述問題,通過選取適當的扳機簧力;增大阻閂拋殼挺與槍門間的上下間隙;將自動機工作行程由原39毫米增至41.3毫米;在阻閂拋殼挺的托彈板作用面上加一斜面,使更有效地利用主動力等措施,使該故障基本得以克服。但由於此機構工作仍接近臨界狀態,因此在某些條件(如工藝加工質量稍差等)變化時,仍有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