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光腳不怕穿鞋」!100人腳底的老繭,揭示了光腳走路的驚人好處!

2019-07-22     科普蘇州

正如長期干體力活的勞動人民雙手會長老繭,長期光腳走路的人類,腳底也會長出厚實的胼胝,也就是老繭。

慣於穿鞋的腳(左)和慣於赤足的腳(右)

然而,在最新的《自然》雜誌中的一項研究表示,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光腳行走有著出人意料的好處:因為腳底的老繭的保護,並且相比於穿著減震的鞋子,赤足者足底的觸覺敏感度更高、膝蓋受到的衝擊力也較弱。

這就奇怪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長老繭的腳一定沒有皮膚嬌嫩的腳敏感。如果照這麼說,光腳的比穿鞋的還厲害?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01

人類祖先自從穿鞋後,腳趾都變了……

大約600萬年前,人類祖先開始雙足站立;30萬年前,最早的智人出現。但直到4萬年前,古人類學家找到周口店田園洞人纖細的趾骨,他們推測出,穿鞋這一行為改變了趾骨的結構。

而最古老的鞋子,則是從美國西部1萬年前的古人類遺址發現的,由植物纖維簡單編織而成的涼鞋。

也就是說,在人類演化的絕大部分時間中都是赤腳行走、奔跑的。而鞋子的出現,除了改變人類行走的方式,還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影響。

02

光腳跑時前腳掌著地,穿鞋跑時後腳跟著地

2010年,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Lieberman與同事曾對比了穿鞋與光腳跑者在跑動時,腳的落地方式。

研究發現,光腳或是穿著薄底鞋的跑者往往是用前腳掌或整個腳底著地;而穿跑鞋的跑者更傾向於腳後跟著地。

後腳跟先著地會形成一個接近垂直地面的、相當於2倍~3倍體重的巨大衝擊力,給膝踝關節和韌帶帶來較大的負擔。

而前腳掌在著地時與地面有一個傾斜的角度,僅承受了自身體重0.5倍~0.7倍的衝擊力,並且這個衝擊力會通過腳弓轉移到腳跟,使得膝踝關節承受的負擔較輕,受傷的幾率也就較小。

相比之下,光腳跑步的緩衝效果更好,由此可以減少關節所受的壓力。

而在這之後,這位科學家開始經常赤足或穿著薄地鞋長跑。隨著光腳跑步次數的增加,他的腳底逐漸長出一層老繭。但他感覺,長出老繭後的雙腳似乎依舊很靈敏。

於是,他揭開了光腳行走的另一個秘密。

03

越硬的老繭受「刺激」,觸覺反而越敏感

為了驗證這個問題,研究團隊找來了超過100位志願者。在這群志願者中,既有日常光腳行走的,也有習慣穿鞋的。

通過超聲波測量了所有志願者腳底老繭的厚度。發現日常光腳的志願者前腳掌和腳後跟的老繭厚度,均比穿鞋者高30%左右。

Lieberman團隊使用一種振動裝置模擬走路時與地面的接觸,來測試腳底兩類機械刺激感受器(即能感受到觸覺、壓力、振動的部位)的敏感度。

用來檢測足部觸覺敏感度的特製設備

結果令人意外:光腳者腳底厚實的老繭,並沒有影響他們腳底的觸覺,其展現出的靈敏度與穿鞋者相當。

研究人員認為,關鍵在於老繭的硬度。前文提到,光腳者腳底的硬度比穿鞋者高30%。當足底感受到的機械刺激在較軟的皮膚中傳遞時,如同擊打一塊海綿,海綿(也就是足底的皮膚)會吸收一部分能量。

相比之下,在堅硬的老繭中,信號的損耗要少很多,觸覺信號可以近乎無損地傳遞給神經末梢,而當我們穿上鞋子後,具有良好緩衝效果的鞋底,卻阻礙了足底的觸覺敏感度,還向膝關節輸送了更多能量。

04

擁有靈敏的雙腳有啥好處?

靈敏的腳底觸覺不僅可以及時提醒我們地面上的危險、幫助我們避開可能造成腳步傷害的物體,還能在面臨不平整的路面時警告我們及時調整平衡與步態,防止摔傷。

對年輕人而言,這樣的區別或許並不明顯。但是,對於觸覺隨年齡增長而減弱的老年人,保證足夠的觸覺敏感度就有著重要意義了。

研究人員指出,為了降低走路時摔傷的風險,老年人可以選擇底部較薄、堅硬的鞋,以模擬赤腳時對地面的敏感度。

雖然研究團隊的研究指出了光腳行走或跑步的諸多益處,但不代表我們就該盲目地脫下鞋子外出。

畢竟,在長出厚實的老繭之前,你的腳可能已經傷痕累累了。

編輯:銘銘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編輯自:環球科學、科普中國

科普蘇州

ID: kepusuzhou

蘇式生活,因科學更品質

生活中任何疑惑的,需要科學解答的問題

動動手,加我們!

科普蘇州QQ群:54089583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e_LRmwB8g2yegND2cE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