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中國外交人員活動,傷害的是美國公信力

2019-10-18     中國網觀點中國

高望 國際問題學者

限制中國外交人員活動,傷害的是美國公信力

據媒體報道,美國政府於10月16日出台一項限制中國駐美外交官的政策:要求所有駐美的中國外交官員在計劃與聯邦或地方美國官員以及各教育和研究機構會面時,都要事先通報美國國務院。美官員聲稱,此舉是為了促使「中方改變對美國駐華外交官的政策限制」。

中方有沒有限制美國駐華外交官的政策?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說的很清楚,前美駐華大使馬克斯·博卡斯在華任職的三年間訪問了中國所有省份。現任美駐華大使泰里·布蘭斯塔德也有類似的計劃。而崔天凱至今在美國已待了6年半時間,一直未能踏遍美國的每一個州。從中可以看出,究竟是中國還是美國在限制對方外交人員。

儘管美國國務院表示,中國使館官員的會面活動無需徵得美國國務院的許可,但必須提前通知的做法依然違反了《維也納公約》的相關規定。《維也納公約》第25條指出,接受國應給予派遣國使館執行職務之充分便利。中方使館人員不在美國國務院的管轄之列,在美國執行代表中國的職務活動,與聯邦或地方官員會面,受到《維也納公約》的保護,沒有法定義務要向美國國務院通報,這干擾了中美之間正常的工作交往。

限制中國外交人員活動,傷害的是美國公信力

更重要的是,美國國務院的做法損害的不僅是中美關係,而且是美國的軟實力。美國一直對外標榜自由民主,向外輸出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和所謂自由民主的價值觀,表現出一種道德優越感。但為何在中國使館人員在美進行職務活動問題上,美方卻變得畏手畏腳,顯得自信心不足?如果美國真的自信和開放,應當支持中國的使館官員開展一系列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活動,推動中美之間的各項事業的發展,而非需要靠限制政策來獲取對華外交優勢,這樣的行為邏輯並不符合美國的大國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貶損美國的公信力。

很明顯,中方在這個問題上比美方更秉持開放態度。美國使館官員在中國境內執行職務活動受到法律保護,這對於中美之間加強溝通和了解非常有益。美國駐中國的外交人員遠遠多於中國駐美的外交人員。僅2018年,美外交官就對中國高校進行了160多次訪問。中方不會限制美使館官員的正常職務活動,因為中方深知就目前中美兩個國家巨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體量,現有的溝通管道仍然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限制中國外交人員活動,傷害的是美國公信力

中美關係正在經歷一個比較困難的階段,受到了一系列非常複雜的問題困擾。如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或者緩解目前存在的這些障礙,關鍵還是要不斷通過對話進行溝通,尋找雙方可以接受的方案和解決途徑,而非動輒施加制裁,切斷溝通管道或者限制溝通途徑等等。中國使館官員執行的職務活動就是為增進雙方了解,為實現中美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全面接觸,為消除雙方的誤解和偏見做著努力。這種努力應被美國國務院所正視。

中國的開放與美國的收縮是對兩個大國博弈的一種客觀反映。不少人認為,美國的收縮與不自信來源於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焦慮。但美國需要找到更為恰當的方式緩解焦慮,而限制措施無助於中美之間更為坦率和平等的交流,只會固化美國對於中國偏見和誤解,對中美關係甚至對美國未來發展留下陰影。這難道是美國國務院願意看到的麼?(責任編輯:唐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a9r3m0BMH2_cNUgzD5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