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數量增多,標準也逐漸改變
截止現在,大學在校生數量可以達到2000多萬,應屆生800多萬。如此龐大的數量可以說是遍地都是大學生,找工作的標準也隨著人們的學歷的普遍提高而提高。現在很多的工作學歷標準都是本科要求,有些規模大的公司都是碩士學歷為基礎標準。
雖然大學生的數量增多,但是普通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占大多數,就業能力和整體素質並沒有隨著標準整體同步,相當多的一部分人並不能在大學畢業之後就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工作,並沒有在大學期間把自己的價值提高。
自古以來,物以稀為貴
一、供大於求造成商品的貶值,供大於求同樣也造成了大學生的廉價。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生的錄取率提高,造成了這個社會大學生群體基數的不斷擴大。每年畢業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供應量,遠遠大於這個社會的需求量。當周圍的人都是大學生,大學生也就廉價了。
二、商品本身質量不過硬,其價格自然低廉,在競爭中必然也占優勢。大學生也是如此。高質量、高水平的大學生,仍然是各大公司、國有企業的搶手貨。比如國家電網、國家煙草、華為此類公司,對於普通人而言,沒有重點一本的資本,想進無門。從這點看來,大學生並不廉價,但是以偏概全有失偏頗。從整個大學生群體來看,大學期間沉迷網絡、逃課、上課不認真聽講的比比皆是。大學期間沒有提升自身價值,甚至於把高中三年所帶來的價值一一丟棄,價值的降低何來高價格可言?
許多專業沒有市場需求
在高校拓招的這些年裡,社會在發生變化,技術和行業在不斷革新,然而大學教育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發展。
許多專業沒有市場需求,而那些市場需求大的職位在大學裡找不到相關的專業,像「網店運營」、「新媒體運營」。大學專業教育停留在理論上,沒有實踐,沒有實際操作能力,但離開大學意味著要走向實際工作崗位,而用人單位需要的是有實際操作能力的雇員,而不需要紙上談兵的「專家」。
大學生所具備的能力,不足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用人單位只能用低薪和基礎崗位來減少企業運營上的風險。
小編總結
大學生廉價只是說數量多了,但是一個人上大學的成本高了不知幾何。究其原因無非三點。
第一國家政策,普及大學教育。一方面為了全面提高人口素質,另一方面為了緩解就業壓力。
第二公立和私人大學建立數量增加,學校大面積擴招,而學生人數卻逐年減少,為了保持學校人數,錄取率就更大規模增加了。
第三高校普遍重視經濟效益,對學生管理和學術研究不夠重視,大量不夠資格畢業的大學生流入社會。畢業生水平良莠不齊,直接導致大學生廉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FnCp3UBdHeNs4oxUmL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