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舖已經進入拆遷的序列,這些美食再不來吃,就吃不到了

2019-07-25   武漢三鎮吃喝玩樂

悠悠兩江水,千古漢陽城,漢陽有四個以「」命名的地名:三里坡、五里墩、七里廟、十里舖,都是古漢陽的歷史遺存。

舊時,三里坡因野味香小吃店而吸引武漢三鎮食客,五里墩因其臨近漢陽城西古驛道而具有戰略價值,七里廟因有關聖殿古剎香火繁盛,十里舖則為古驛道上漢陽城西第一個驛站和交通樞紐,且它的交通樞紐地位至今無法取代。



1937年前後,十里舖集鎮有4家雜貨鋪、3家飯館、3家茶館、1家槽坊、1家壽木店以及一些小作坊等。至漢陽解放前夕,十里舖一帶多為土磚瓦屋和木板棚戶,周邊荒丘禿嶺,墳墓夾雜其間,一片衰敗景象。

新中國成立後,昔日連汽車都不能通行的「官馬大道」改造成寬闊的漢陽大道,西南驛道從十里舖到升官渡建成十升路。改革開放以後,十里舖骨子裡的商貿服務業脈息強勁搏動,形成王家灣商圈,帶動漢陽城向西部拓展十里,城區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



放眼望去,一座座現代化商廈拔地而起,新興住宅小區鱗次櫛比,大街上車水馬龍,人流如織,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如今,十里舖也進入了城市建設「拆遷」的序列中,主幹道上已經豎起了「高牆」,而今天,我們則是要去尋覓藏匿在十里舖「高牆」後的美食過早。



這家燒麥店在十里舖地鐵A出口,直走右拐,感覺有點遠,她家的燒麥不同於別家燒麥的皮厚,相較下來說,皮很薄,透的了油,看的清皮下的糯米和香菇、肉丁,味道上沒有黑椒油的重,一口好吃的皮卻成為清流。

特色水餃,其實就是餛飩,區別於傳統的餛飩,沒有蔥花、沒有紫菜、沒有榨菜、沒有香菜,有的只是一點點蝦皮,值得一提的是湯底竟然不是普通的水,而是骨頭高湯,可以喝,淡淡的骨香,唇齒留香。




Tips:價格比較實在,而且有提供大碗茶用來解膩,話說燒麥確實有點膩。燒麥和餛飩的特色點都不在餡子,都在皮上。據說來吃的都是老街坊,來往的嫂子爹爹都會跟老闆「Say」兩句家長里短。



吃完張氏之後,再往裡走不到100米,有一家門口還有十來個人吃的熱乾麵,這就是魏記了。不知道和礄口那家是不是一家店。


老闆很熱情,旁邊有蔥花和蘿蔔可以自己添加。可是熱乾麵的湯水貌似加的有點多,芝麻醬還算正,濃稠度也不錯,所以一碗熱乾麵被泡蘿蔔加湯水「毀了」,好在有芝麻醬「救場」。



這樣的熱乾麵感覺很難在武漢生存,要不是附近拆遷,可能這家店生意也不會好到哪去吧。


Tips:這家的熱乾麵竟然放肉沫,有炸醬麵的感覺,紅油不紅油的到沒吃出來,但是湯湯水水的,讓人找不到熱乾麵的感覺,不是很推薦。



這是一家我偶爾會專程過來打卡的牛肉麵館,他家的牛肉、牛骨頭賣的很好,每年過年前,都會來打貨。



如果說駿駿的牛肉牛筋軟爛、玫瑰街的羅氏生燙鮮香,那漢來新的則是具備了眾家之所長。13元滿滿一碗牛肉麵,湯頭新鮮,湯底辣中帶甜,回味無窮,牛肉的話稍微厚一點,也容易嚼爛,值得一提的是她家的細粉很不一樣,每天10點前就賣完了,而且9點前的細粉會更硬一點。




她家還有滷菜和煎餃,煎餃都是現做的,但是一般般,面窩也現炸的,但是不枯脆,並特別「」,綠豆湯也很一般,服務態度也一般。



Tips:好像武漢某大號「taste武漢」推薦過,喜歡吃牛肉、牛雜的可以看過來,不會踩雷。



本來元記豆皮最早是在張氏燒麥的隔壁,一年前拆遷搬遷到後面十里新城附近,無奈我這個「豆皮控」只能靠外賣來點這家豆皮,可是每次想吃蛋光豆皮總賣完了。



這次不遠「萬里」也要來吃一下,作為資深豆皮粉絲,無論是老通城手推車的豆皮,還是水陸街的阿斌,還是漢陽的曾記豆皮大王、西大街豆皮大王、還是漢口高雄路的王師傅豆皮、還是武鍋豆皮,都沒有傳承下老武漢的蛋光豆皮,在元記,我吃到了這近乎失傳的手藝。



元記豆皮的創始人是老通城的員工魯清梅老奶奶,在十里舖做了二三十年,其孫子完全繼承了其傳統製作手藝,三鮮餡料採取了筍子丁、豬後腿肉、香菇丁三樣。

Tips:敲重點,絕對不用榨菜丁、乾子丁,因為榨菜丁太咸,乾子丁容易發酸,肉丁沒有肥的部分。

元記的蛋光豆皮一入口,我很驚訝,食材做法一致的小吃,在不同的師傅手裡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別!如同「大家閨秀」般,清新但不平淡,糯米的處理恰到好處,不回生,不發硬,入味不油膩,顯然是老手藝。



以前總奇怪為什麼做豆皮黃陂人居多,原來做豆皮最好的原料是用黃陂、孝感的珍珠糯,顯然那一帶的人是占盡了食材的優勢呀!



元記豆皮傳承著老通城的味道,口味清淡偏甜,有武漢罕見的蛋光豆皮。



Tips:除了豆皮,他家還有生煎包,很大,面比較鬆軟,但是餡子有點偏咸;綠豆湯也一般般,其他過早也有,有點像個小美食城,不要被外賣3.6的評分嚇到了各位。


十里舖除了張氏燒梅特色水餃、漢來新牛肉麵館、魏記紅油熱乾麵、元記豆皮這些大店之外,還有一些像蔡老二、沙縣小吃、王記醬香餅之類的店,雖然味道不那麼盡人意,但是好歹也養育了一方百姓數十年吧。

隨著「拆遷」的浪潮逐漸擴散,那些藏匿於民間的美食逐漸在流逝,你們還記得小時候的美味嗎?


Producer

Editor / 胖的舉不起來

Photographer / 胖的舉不起來

Assistant / 有肉兄弟 & 阿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