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的寧夏石嘴山

2019-12-16   大羅言酒

因賀蘭山脈與黃河交匯之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的石嘴山,因生產無煙煤而聞名中外,被譽為「塞上煤城」,它還是寧夏唯一一個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地級市。



石嘴山地區,西周時期石嘴山境內尚無行政建制,今寧夏全境、陝西與山西北部及內蒙古河套地區等,被統稱為「朔方」,為戎狄部落的遊牧之地。


東周、春秋、戰國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原前(公元前221年),市境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牧地;西漢元狩二年(前12年),將軍霍去病、公孫敖出北地擊退匈奴,在今平羅縣下廟鄉暖泉村附近興築廉縣城,為市境內第一個縣級行政建制。



石嘴山的民俗不僅體現了石嘴山人民淳樸的民風,還埋藏著塞北大地無限的文化內涵。


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的北武當廟,又名壽佛寺,它的寺廟音樂與北京潭枳寺佛教音樂有極深的淵源。北武當廟寺廟音樂由於民歌、小調的融入,宮廷音樂的潤色,南北佛家的唱腔互滲,形成濃郁的音樂特色。武當廟寺廟音樂的文樂唱譜是用我國古代「工尺譜」的記譜方法記錄下來的;而武樂,也是用我國一種古代對打擊樂器豎行式的記譜方法記錄下來的,又名「渣渣子」,是北武當廟佛教音樂最具價值的部分。



石嘴山的飲食與大多西北城市相似,以麵食為主,喜歡吃麵條、揪面片、臊子麵、干拌面,饅頭、花捲、烙餅、油餅等麵食。當地蔬菜品種繁多,講究飯菜分做,逢年過節,燴豬肉、燉羊肉、炸丸子、包餃子待客。石嘴山最有特色的風味小吃:黃渠橋爆炒羊羔肉、手抓羊肉、羊雜碎、燴小吃、粉水調和飯等。


油香

回族的民間傳統食品。當家裡來了貴賓,或給孩子過滿月,過百日、割禮、結婚等,要炸油香慶賀。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聖忌節等,家家戶戶都要炸油香,除了自己吃以外,還要饋贈鄰里鄉親,互相品嘗,祝賀節日。吃油香時,要用手順著刀口掰著吃,忌諱一口一口咬著吃。



搓面

「搓面」顧名思義就是面活好後被搓成筷子般粗細,長長的麵條盤臥在大碗中,口感很好,筋道實足。


用寧夏「灘羊」中的羯羊烹制的美味濃湯,瘦肉多,肉質嫩,易消化,無膻味,蛋白質豐富。搭配著即解油膩又營養價值十分豐富的四四方方的蘿蔔丁、香茹丁、豆腐丁,未及入口,其色香味足以讓人食慾大開。如果再配上香辣的,皮厚但不膩,肉質非常嫩、筋非常有嚼頭的羊蹄子,那味道,美氣的很!



沙湖大魚頭

「沙湖大魚頭」採用大粒鹽燉制而成,吃「沙湖魚」要先吃魚鰓後面的肉,然後依次吃魚唇、魚、脊背肉。另外,食「沙湖魚」時,蒜泥和小磨香油也是必需品,這其中奧妙只有試過才能了解。


平羅老豆腐

平羅老豆腐採用世代相傳的精湛工藝製作、加工的豆腐口感細膩綿滑,營養倍加豐富;質地細若凝脂,清鮮潔白如玉;於湯中久煮而不沉碎。平羅老豆腐可葷可素,清淡中藏著鮮美,品嘗時清爽生津。



大武口涼皮

武口區位於寧夏北部,是因煤而立。大武口明代稱「打磑口」,意為「打鑿石磨的山口」。其地理位置重要,古人曾有「求久按之計,須選修打磑口」之說。後因名稱不雅,遂改名為大武口。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在大武口區內及周邊的廠礦,漸漸出現涼皮的身影。85年後,人們用一片篷布在路邊搭建一個簡易房,方便顧客就餐,主要集中在百花市場和原先的朝陽百貨(現位於大武口區君悅酒店附近)。隨後,經濟條件越來越好,慢慢在遊藝西街蔓延,也湧現出了許多店面。



在口味方面,最初的大武口涼皮深受陝西漢中風味的影響,雖然也很受歡迎,但是卻敵不過陝西涼皮的衝擊,在90年代初,被迫進行了口味改變。漸漸擺脫了那種重調料,重芝麻醬以及重油的風格,辣椒也使用平羅的本地辣椒,再配合蒜水芥末水等配料,將料汁發展成了獨特的酸辣香風格,並漸趨穩定。而大武口涼皮真正出名也是近些年的事情,主要是由具有20多年歷史的一棵樹和三住宅的成功。大武口涼皮,對於外地人而言,是一份難得的美食,但是對於本地人而言,則是一份滿滿的回憶。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