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誌丨莫高窟一件敦煌寫本,證實李世民篡改玄武門之變實情

2021-05-13     掌上蘭州

原標題:風物誌丨莫高窟一件敦煌寫本,證實李世民篡改玄武門之變實情

公元626年,唐長安城玄武門外,秦王李世民設伏兵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皇太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由於這場政變中的勝利者李世民對史書動了不少手腳,因此事件的真相一直撲朔迷離,眾說紛紜。

一千多年之後,甘肅莫高窟發現一件敦煌寫本,意外地道出了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歷史細節。幾年前,在陝西發現的李建成和太子妃鄭觀音的墓誌,進一步將李世民奪位之謎展露在世人面前。

莫高窟和莫高窟發現的敦煌寫本《常何墓碑》(資料圖片)

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常何墓碑》

20世紀初,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從敦煌掠走一件敦煌寫本《常何墓碑》殘卷,現收藏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常何是什麼人呢?他其實是個小人物,但是卻在玄武門之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常何是汴州浚儀縣(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唐初將領,早年參加瓦崗起義,歸順大唐後,參與唐初統一戰爭,跟隨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趙郡王李孝恭等作戰,戰後在外鎮守。他勇武而且善於領兵,與太子和秦王都有交情。

武德七年,常何調入京城,負責皇宮北門玄武門守衛,出任中郎將警衛皇宮。這個崗位官職不大,但非常重要。

李世民為了玄武門之變,很早就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首先,建立自己的人才隊伍;其次,盡力爭取朝中大臣與後宮嬪妃的支持,對高祖李淵施加最大的影響;第三,力圖在洛陽建立自己的根據地;第四,著力收買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重要人物,如掌管宮城北門玄武門的禁軍將領常何。

李世民是如何收買常何的呢?敦煌寫本《常何墓碑》殘卷中有詳細記載。

據《常何墓碑》記載:(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賜金刀子一枚,黃金卅挺,令於北門領健兒長上,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錫驍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

原來,武德七年(624年,玄武門之變前兩年),常何擔任洧州守將時,李世民就已經布局玄武門之變了。讓常何擔任皇宮北門玄武門的禁軍守將。然後,李世民還秘密會見了常何,賜給黃金等寶物,讓他暗中收買扶植一批親信手下。常何是李世民布下的一顆暗棋。

玄武門之變中,常何在玄武門當值,李建成認為他是自己人,根本沒有防備,而李世民卻在他的幫助下,暗中在玄武門設下伏兵。這也成為這場政變成功的關鍵。

敦煌文書《常何墓碑》,不僅揭示了常何本人在玄武門之變中的作用,也把李世民此前通過他來收買禁軍將領的隱情呈現在世人面前。因此,儘管李世民後來極力推卸責任,掩蓋自己密謀奪位的事實,聲稱高祖李淵早就打算改立自己為太子,並把他精心策劃的玄武門之變描繪成一次事發倉促的自衛,然而,這顯然不過是勝利者的一面之詞。

玄武門的戰鬥結束後,李淵無奈交出全國兵權。兩個月後,他又被迫下詔退位,改稱太上皇,李世民終於如願以償地登上了皇帝寶座。

玄武門之變,常何為李世民立下大功。李世民賞賜了大量錢財給常何,卻沒有提拔常何官職,以至史料中鮮有常何的記載。唐高宗永徽四年五月十六,常何病逝,享年66歲,獲贈左武衛大將軍。

李建成墓誌(資料圖片)

李建成墓誌的發現揭開真相

玄武門之變在唐朝歷史上可謂影響深遠,它開創了唐朝皇位繼承人以武裝政變奪權的先例。然而由於勝利者李世民的篡改,使史書中對此事的記載多語焉不詳,疑點重重。

有學者考證,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史官記錄李建成的軍功時,對其本人所立軍功,除去其名,或改為戰敗;對其部屬將領所立軍功,則記載從略,或不寫明該將領屬於李建成麾下。史書可以被篡改,但是歷史的細節,卻往往難以泯滅。

2012年,李建成的墓地被發現,其中簡短的墓志銘揭示了李世民篡改了的歷史細節,揭示了李世民的帝王心思。

李建成的墓地非常寒酸,志蓋為盝頂形,頂邊長40厘米,斜邊長11厘米,底邊長53厘米,高12厘米。墓志銘也非常簡單,上面只寫了55個字:「大唐故息隱王墓誌,王諱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其中的諡號「隱」字被發現有多次塗改。

史料記載,李世民在給李建成找諡號的時候,大臣都來建議,並給出了一些不好的詞,比如「戾」,違背叛逆的意思。但被李世民否決了,最終改成了「隱」,有哀憐之意。對李建成的定性,直接關係到李世民獲取皇位的合法性,無論過褒還是過貶都不合適。這一改,只能說明史書記載可能並不是事實,李世民篡改了歷史來美化自己的形象。

石碑上的磨損痕跡也表明,李世民最初同意群臣的看法,傾向於選用「戾」,直到最後關頭才改變主意,定為「隱」。在古籍中,「隱」字的意思是「生前誤國、善於偽裝」。李建成不是一個平庸的人,對唐朝建立有過很多貢獻。李建成死後,李世民試圖用一個「隱」字抹去李建成的全部功績。

「大唐故息王墓誌之銘」拓片(資料圖片)

玄武門之變出局者的反證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取得了勝利並開創了一個盛世時代,但卻被後人詬病。玄武門之變是一場悲劇,38歲的李建成被親弟弟李世民當場射死,李元吉也被尉遲恭所殺。隨後,李世民派人到太子府和齊王府中,殺了所有侄子,並逼宮唐高祖李淵,李淵悲愴欲絕 ,號啕大哭。而李世民很快卻將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楊氏占為己有。

太子李建成的妃子鄭觀音,則在李世民執政後,帶著五個女兒搬到了長樂門附近,開始了漫長的50年的寡居生活。史書記載:「上元三年正月,薨於長樂門內,春秋七十八。」唐高宗李治下令厚葬了這位伯母,將其葬在了李建成的隱陵附近。

2013年,西安警方破獲了一起倒賣文物的案件,查獲了若干唐代的墓志銘,其中有一塊刻著:「大唐故隱太子妃鄭氏墓志銘並序。」正是由於發現了這塊墓志銘,才讓我們知道了玄武門之變後一代太子妃的命運。令人想不到的是,墓志銘中甚至將鄭觀音比作東漢的馬皇后和鄧太后,給出了超高的評價,很難想像她的丈夫竟然會是一個被當局否定的人物。鄭觀音墓志銘上的文字,以另一種方式,反證了李建成被黑化的歷史。

因為李世民得位不正,所以到了武則天時期,在民間已有對李世民不利的風評流傳。

1900年,敦煌藏經洞發現了一件敦煌文書《唐太宗入冥記》,推測為武則天時期的一種話本作品。文書內容很長,對唐太宗多有諷刺。內容大意是:有活人崔子玉在地府閻王處判事,李世民魂魄被拉來審判,閻王責問玄武門之事,唐太宗汗如雨下,後來唐太宗用金錢官位賄賂判官崔子玉,崔子玉才設法替唐太宗續命10年脫責,矇混過關。

而玄武門之變後,玄武門就像詛咒一樣烙刻在唐王朝的國運上,此後數次的政變幾乎都與玄武門聯繫在一起。李世民的二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更是「重演歷史」,讓他的晚年生活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黃建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4ZThHkBAxbFhpvDt-ge.html












「尋找」邱軍

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