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循環利用全球領先的德國是怎樣做到的?

2019-08-13     再塑寶888

德國的垃圾循環利用

德國是全球垃圾循環利用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其垃圾循環利用率達65%左右,包裝行業可以達到80%以上,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

梳理德國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整個鏈條,兩個關鍵環節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垃圾分類,可以看作是「前端工作」;二是垃圾處理,可以看作是「後端工作」,不同種類的垃圾得到不同的專業應對,並有完善的市場支撐。德國民眾垃圾分類的習慣養成已長逾百年歷史。自20世紀初,德國就開始倡導城市垃圾分類收集。幼兒園階段起,德國小朋友就要對垃圾分類丟棄進行習慣養成。到了小學,垃圾分類是課本內容,學校會系統性地教導學生垃圾分類實踐,告知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這建立了垃圾分類回收的集體意識。

01

垃圾分類回收也有制度保證

德國通過立法禁止隨意處理垃圾,為參與垃圾分類回收的企業提供保障。德國每一戶或是每一棟住宅樓,都分門別類地設置垃圾分類的垃圾桶。如果不按照分類丟棄垃圾,垃圾回收企業會拒收桶內垃圾,長久不按分類丟棄垃圾,企業有權罰款。

現階段,德國生活垃圾可以大致分為五類:平時家庭每天產生的主要是有機垃圾、包裝垃圾、紙類、玻璃類和混合類垃圾。另有特種垃圾四類,包括有害垃圾、建築垃圾、舊衣物和大件垃圾。

從最初的垃圾不分類到幾十年前的分兩類,到眼下的九類垃圾,德國垃圾分類教育的速度可謂緩慢,德國民眾受到的是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隨著垃圾處理技術的改善,垃圾投放類別逐漸增多。

02

市民垃圾分類投放是垃圾循環利用的大前提

完成這一項任務後,專項垃圾收集、運輸、處理等後端工作,交由專業的垃圾回收企業處理。德國企業對每種類垃圾都測算回收頻率,並使用專用車輛運輸。換句話說,社區的每種垃圾箱,都有一種專門車輛運輸,嚴格做到一類垃圾有對應的運輸和處理形式。

03

德國的垃圾回收利用產業鏈條

德國經過數十年探索,也已形成垃圾回收利用的產業鏈條。對於垃圾回收企業而言,一方面通過市政招投標,獲得垃圾處理費,另一方面通過銷售處理垃圾後的工業原料獲得收入。據統計,德國垃圾回收行業從業人員超過25萬,每年的營業額達500億歐元,約占全國經濟產出的1.5%。

以德國首都柏林為例,歐綠保集團通過招投標承擔了市政部分垃圾處理的工作。對於有機垃圾、紙類、玻璃類等生活垃圾,以及特種的有害垃圾,企業通過不同的車隊進行分類收集、專項運輸送往不同種類的處理廠精細處理,比如紙類處理廠重造紙漿、有機垃圾榨取生物燃油等。

企業專業處理垃圾後,可以將有生產價值的原材料提取出來,向各產業針對性銷售,以這種形式完成垃圾循環利用的「後端」。德國歐綠寶集團新聞發言人蘇珊娜·亞根博格說,德國垃圾分類、專業回收利用的整個體系,正向「零廢棄」的目標邁進。這一體系建成後,將對國家經濟產生正向影響。

04

對中國而言有何借鑑意義

亞根博格說,未來德國獲取廉價工業原材料的途徑將越來越少,通過垃圾回收利用,就可以避免進口價格更高的原材料。也就是說,垃圾回收利用得越多,就越不依賴於原材料進口。這對其他國家同樣適用。

一些專家表示,相比德國而言,中國各城市現階段在垃圾分類回收強調「前端」,正取得不小進展,而「後端」建設尚需培育和完善。

歐綠保集團參與了中國太原、上海、連雲港、揭陽等地的垃圾分類回收調研。歐綠保中國業務主管張佩認為,以下幾點德國經驗或許可以借鑑。

一是垃圾分類方案要清晰簡單。垃圾分類複雜,如區分「干、濕垃圾」投放,這樣的投放教育成本較高。另外,垃圾分類方案確定後,政策層面上儘量不要輕易變動。

二是垃圾投放操作要簡單。按不同時段投放不同類垃圾的操作無疑增加投放難度,打擊民眾垃圾分類興趣,同時維護成本較高。反觀德國,垃圾箱隨時投放,也並不複雜花哨,可使用十幾年。

張佩認為,現階段中國垃圾回收利用的後端有待完善。中國在餐飲回收、塑料處理、紙張處理方面有較強能力,但針對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應投入較強技術和力量。他認為,專項垃圾收集運輸要到位。在各城市推廣垃圾分類收集時,不少地區的垃圾回收企業是一輛垃圾車收運所有種類垃圾,這樣一來,「前端」居民所做的分類工作喪失意義。此外,要構建起垃圾回收體系。中國垃圾回收企業技術上並不弱,只是通過高端技術回收出的工業原料銷路尚需打開,使企業有動力去擴大處理能力、採用高端技術精細回收垃圾。這一市場鏈條的培育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時間。


為幫助更多的塑料企業在垃圾分類後成功轉型,再塑寶積極調研市場,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10月15日--26日將攜手國內再生塑料企業前往德國、荷蘭、法國了解當地再生企業,學習歐洲先進生產技術,讓國內再生塑料回收企業更好的與國情融合和發展。

戳這裡,了解更多信息



本文轉載自新華網思客欄目 作者:張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118jmwBvvf6VcSZXh2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