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新聞網訊:商洛新聞網特邀記者自2月26日隨商洛市中心醫院新冠肺炎隔離病區第二梯隊醫務工作者,在生活區開啟集中生活以來,「自我隔離」的日子也有十餘天了。這些醫務工作者是如何在生活區度過日復一日的生活,他們期間又都做了些什麼?今天,記者帶你走進醫務工作者集中生活區,了解這裡的日常······
後勤保障讓醫務人員感受家的溫暖
在集中生活區,有這麼一群人,不管是狂風還是暴雨,無論是日出還是日落,或者是白天還是黑夜……他們基本全天二十四小時身體力行地守護著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的生活起居,從生活日用品到一日三餐,從上下班接送到一應日常需求,盡心盡力地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只是為了這一批又一批的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能夠在離家之外的地方感同身受到「如家」般的溫暖與熾熱。他們就是守護醫務人員的後勤保障組。
「感謝你們事無巨細的關懷,感念你們精心細緻的照顧,正因為有你們,我們過得都好。」生活在這裡的醫護人員對後勤保障的工作非常滿意。
集體科研的溫度在這裡繼續升華
該院感染科二病區主任醫師李藝作為第一梯隊醫生自1月27日於隔離病區開展抗疫一線工作,2月17日開始在生活區集中生活,3月3日接到通知又進入隔離二病區工作至今。「隔離」休息期間一直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新聞資訊,閱讀、學習新冠肺炎臨床資料以及新版治療指南,一如既往參加醫院應急辦組織的會診和學習。在閱讀零散新冠肺炎臨床病例基礎上,根據經驗總結、整理、分析商洛7例確診患者早期應用霧化干擾素+阿比朵爾與霧化干擾素+阿比朵爾+克力芝抗病毒藥的療效分析。據了解,這亦是市級科研立項項目。
該院感染科二病區副主任醫師高春燕作為第一梯隊醫務工作者自1月27日於隔離病區開展抗疫一線工作後,2月24日開始在生活區集中生活。時至今日,「隔離」休息已半月有餘,但從未停止過新冠肺炎疫情的有關思索,每天堅持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新聞資訊、臨床資料以及治療指南的更新及理由,在大量數據、病例上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分析、總結、整合各地區病例特點,以期為新冠肺炎疫情的臨床研究作出貢獻。
該院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王立松作為第二梯隊醫務工作者,自2月17日在第一隔離病區工作至今,每天來回穿梭於病區和生活區之間,在繁忙的一線抗疫工作之際,下班回生活區後利用碎片化時間查找、閱讀、學習新冠肺炎方面零散文獻、相關臨床資料等,以期結合患者臨床上時有的肌痛、無力等表現,分析、整合、總結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科研作出應有貢獻。
大多醫護人員利用休息時間,比如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林文利、急診醫學科護師羅萍、新生兒科主管護師閆敏翻看著令記者望而生畏的大部頭專業書籍,像是《血流動力學》《急診與災難醫學》《新生兒保健學》等等,只是為了將理論專業知識更好地應用於臨床病例中,更好為患者健康服務。
同等學力研究生、職稱備考複習
該院泌尿外科護士長鄭芳自2月25日集中生活以來,每天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同等學力研究生備考中,對於重拾「課本」的她,面對多年未接觸的英語詞彙以及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需要跨過很大的「心理障礙」。在克服種種困難的同時,每天抽出固定時間堅持練字,與她可愛的孩子一齊朝著更美好的明天奔跑。
腫瘤科一病區護師趙娜娜、護士冀曦曦自2月24日開始「隔離」休息後,分別投入到緊張有序的主管護師、護士職稱考試複習中,流水般的生活讓她們在艱辛付出的過程中感受到醫學生「三點一線」的求學時期不足為外人道哉的歡欣。
特殊視頻會議
因前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需要,該院決定將原腫瘤科一病區、腫瘤科二病區從東區整體暫遷至本部,抽調全科護士於新冠肺炎第一、第二、第三隔離病區工作。目前疫情防控形勢在全國上下艱苦努力下,呈現出持續向好、生活生產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結合商洛疑似病例的清零,腫瘤科一病區、二病區負責人向主管部門彙報後,科主任、護士長召開特殊視頻會議,集體商討疫情後科室日常工作的穩步進行、有序開展等現實情況。
文學名著、影視經典折射生活美好
該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洋自1月22日被抽調至本部高危發熱門診工作後,連續奮戰近乎40餘天,2月28日開始在生活區「隔離」生活。除過日常的讀書、學習,陳洋每天堅持臨摹一幅楷書。「我兒子今年讀五年級,練習書法已經三年了,進入抗疫一線後沒辦法督促他學習,我們就在微信視頻上約定,等疫情結束後看誰的毛筆字進步更大。為了打發『隔離』的時間,也為了給兒子做個表率,才每天堅持臨摹拓寫楷書哩。」
該院神經內科二病區護士陳麗凡自1月22日被抽調至本部高危發熱門診工作後,於2月24日開始集中生活。「胡歌是我的『男神』,一直想追劇版《琅琊榜》,雖說斷斷續續至今沒有追完但最令我動容的是蒞陽公主之子——蕭景睿。他本是一位正直、單純善良、對朋友至誠至信之人,是謝卓兩門共同的兒子,又享有國姓。然而,在景睿的生日宴上,他幾乎失去了一切,梅長蘇所揭開的真相足以刺痛人心,他是無辜的。本以為從此他會性情大變,如此大的變故足以毀掉他,然而他沒有,他依舊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保持著他的敦厚大度,實屬難得。願能從他身上學習一二,學習他的謙卑與包容、熾熱情懷。」
採訪手記
記者自2月26日集中生活以來,除了完成單位交辦的急需完成的工作任務,近些天斷斷續續追了《白鹿原》,陳忠實描摹百年民族史興衰的符號化作品被光與影和斑斕色彩解構重塑。田小娥的悲哀和白靈的悲涼,以及白鹿兩家的跌宕起伏,不僅是橫亘在個體之上的封建思想與革新進步之間的裂隙,更是幾代人對於封建禮教的宕延。陳忠實終是用魔幻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解構了時代、世代在幾代人心靈上布下的創傷和痛感,哀而不傷卻又雋永綿長。
「我們」集中生活的場景、片段遠不止以上鏡頭的描摹,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日常的多姿多彩再多的文字或許都不能夠完滿展現。但繁雜往復的生活背後,是「我們」、每一個「你」都期待的春天。在真實的「隔離」生活中,學會了與時間和解、懂得了生活的姿態。褪去往日的門診工作後,一切似乎都靜了下來,當周遭的種種充斥著靜謐、安寧後,生命的絢麗多姿會令你充滿無盡的想像與追問。等疫情結束後,「我們」再摘下口罩再面對面道一句好久不見!(商洛新聞網特邀記者:潘靖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