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男孩半夜流淚躺在路中間:多少孩子拿命賭氣,只為告訴父母

2019-11-27     101學習圈

很多孩子甚至大人在家裡受了委屈,或者因為壓力過大,乾脆賭氣選擇逃避,離家出走,一走了之。

但是,殊不知這個行為卻充滿了危險。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於離家出走的那些事兒。

男孩半夜流淚躺在路中間

5月6日晚上22點,正在深圳市光明區開展巡邏的派出所民警發現馬路中央躺著一堆「藍色」的物體。

民警走近查看後發現,躺在地上的是一名身穿藍色校服的學生。

男孩四仰八叉地平躺在濕漉漉的馬路上,眼角還噙著淚水,對來往的車流全然不顧。
雖然已經是深夜,但路面上還不時有車輛來往,很危險。

民警在聊天中得知,小黎今年已經11歲了,因為貪玩被父母批評,一氣之下跑了出來,還躺在馬路中間「撒氣」。
對於小黎如此任性且危險的行為,民警當場對其進行了嚴肅的批評,

而小黎也認識到了自己行為的危險,向民警道歉,並表示願意回家。

其實,因為賭氣兒離家出走的孩子並不少見。

5月5日晚7時,一名小男孩在車道邊見車就招手,

司機師傅將孩子勸入車內,把孩子交給了警察。

後經了解,男孩上初一,因沉迷網絡,無心學業,與家人發生口角,心生不滿便賭氣留下便條離家出走,在車道邊堵車泄憤。

最終,家長將孩子領回了家。

這兩個孩子都是因為跟家長吵架,接著離家出走到馬路上撒氣、泄憤,

在溝通方面,家長固然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但孩子的做法更令人膽戰心驚。

半夜在馬路上躺著,或者站在車道上招手,這樣的行為是十分危險的。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方面要注意不要過分責罵批評孩子,另一方面,也一定要告訴孩子:

生命只有一次,很寶貴,任何時候,都不能拿自己的生命當兒戲。

離家出走有時是種逃避

孩子離家出走,十有八九都是家長太嚴厲了嗎?

答案是:不一定。

2018年12月29日,保定上初三的14歲女孩小佟元旦和同學去玩。

並提出要在同學家住一夜,1月1日是返校的日子,但是小佟卻沒有如期返校。

徐女士找到小佟的主任,得知假期中,班上沒有同學曾和小佟出去玩。

於是,她報警向警方求助。

3日早上,河北警方在石家莊找到了小佟,孩子身體無恙。徐女士猜測女兒這次離家可能和學習壓力過大有關。

「上初三的女兒很要強,用了一段時間成績就衝上去了十幾名。她也說過學習壓力大,但是我們沒有太當回事,現在想想她確實太累了。」

徐女士說,她也在反思自己之前的做法:「以後一定加強和女兒的溝通,多關心她。」

不僅是小孩,大人也有離家出走的。

今年1月底,一位尚在坐月子的女士哭著報警稱:老公失蹤了。

結果民警找到後這位爸爸卻表示自己是離家出走:

可是,這位爸爸離家出走的原因卻讓人哭笑不得。他說是因為女兒剛出生,要喂奶粉、換尿布,害他沒有整覺睡、不能玩遊戲,感覺壓力特別大,不想在家裡待了......

不管是上初三的小佟還是這位爸爸,在面對一些生活中的困難時,都選擇了離家出走,

但是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也解決不了壓力,反而還會把小問題鬧大,讓家人也跟著擔驚受怕。

離家出走有時代表著一種抗議

同樣是離家出走,5月1日19時,四川自貢高速路上,11歲男孩因瑣事與爺爺發生矛盾,

準備徒步一人去找外地的媽媽,沒帶錢沒吃午飯和晚飯在高速公路應急車道上走了7個多小時,民警開導後將他送回了家。

這個孩子抗議的是他受了委屈。

去年還有一個初二的女生離家出走。女生期中考試成績下降了一些,老師透露說女生最近跟班裡一個男生走得很近,讓父母問問女生是不是在談戀愛,

父母聽到這個消息就狠狠批評了女生一頓:如果女生再跟這個男生說一句話,就立馬讓她轉學。

女生幾次想說話,都被父母打斷,還說女生讓她自重一些。然後女生晚上就沒有回家。


父母這才慌了神,趕緊發動親朋好友幫忙尋找,並報警求助。經過一夜的折騰,女生終於被找到,但是見到父母依然倔強地不說話,父母哭著保證,以後一定不會責罵她了。原來女生並沒有跟男生談戀愛,只是學習壓力大,他們會經常互相開導對方而已。

很多父母根本沒有耐心聽孩子說話,總是直接怪孩子。但凡給孩子一個辯解的機會,聽聽孩子的想法,然後再協商解決,孩子也不會採取過激行為。

這個孩子抗議的是父母不信任自己,也不聽自己解釋。還有一些小孩離家出走,其實是想得到爸媽的關心和牽掛。

截圖來自電影《小明和他的小夥伴們》

這個孩子抗議的是自己被父母忽視,不受重視。受了委屈、被冤枉、父母不聽解釋、在家裡不受重視......都有可能成為孩子離家出走的誘因。

所以,家長和孩子耐心、有效地溝通非常重要。

如何預防孩子離家出走

看了上述事例,我們能看到青少年離家出走伴隨著諸多不安全因素,

首先是安全問題,除了交通安全,還面臨被拐賣等,危及人身安全。此外,因沒有經濟來源,吃住成問題,孩子遭遇打擊,容易產生一些偏激的認知,嚴重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因此該怎樣做好預防,把離家出走的苗頭扼殺在搖籃里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

先聽再談,能夠耐心聽孩子傾訴問題,哪怕是小事,我們也曾經是孩子,我們也曾經遇到過和孩子一樣的問題,那麼我們做了家長之後,更應該能體會到孩子的心情。

平等≠溺愛、無原則

平等的心態不等同於溺愛和放縱,對於原則性問題比如安全問題,可制定規則,讓孩子知道底線在哪裡。
和孩子聊聊解決辦法

當孩子離家出走回來後,父母務必要與他們聊聊以後有同樣的問題,再出現時他們會怎麼做。

讓孩子明白,用離家出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只會帶來更多麻煩。

與此同時,通過已經發生的事實,讓孩子明白怎樣真正解決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hK3r24BMH2_cNUgjBL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