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歷史,特色文化,古城遺址,文物保護單位,遼寧朝陽大平房鎮

2019-10-28     視覺秀旅遊

大平房鎮自遼代至明初為建州地。遼初,遼太祖置建州保靜軍節度使,轄永霸、永康、永和(981年-1014年,之後屬於榆州)、阜俗(986年-998年,之後屬於利州)四縣。遼代設州之後,金、元、明沿襲,治所即今大平房鎮黃花灘村古城(注:早期曾另治它處,自遼聖宗時因避水患方遷至此地)。金代建州沿襲遼代,隸屬興中府(今朝陽),元朝時期屬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為大寧路九州之一。

明初設營州右屯衛駐建州城,隸屬於大寧都指揮使司(今寧城)。永樂年間,大寧都司各衛所或遷或廢,軍民內遷,此後包括建州在內,東至柳城(今朝陽)西至大寧(今寧城),皆為蒙古兀良哈部牧區,陸續有蒙古牧民遷來。

清朝時期,遼西地區自關內流入新移民,蒙漢雜處而居,此時自明初到清代,經過二百多年的斷層,建州之名早已不存,當時的新居民便約定俗成地給這片土地取了新名字,也就是現如今的大平房鎮。

雖然建州地名不再傳承,但是當年的古蹟依舊在,歷史記載依舊在,古城裡古塔下發生的故事我們依舊可以在歷史中感受和探知。遼西的悠久歷史和特色文化更依舊需要今天的人們繼續傳承下去。

建州古城遺址位於大平房鎮黃花灘村,今有夯土城牆遺蹟和古塔一座。《塔子溝紀略》載:建州城"附近蒙古居民,多在城內舊房基處創挖磚石,亦有掘得他物者,維時附近之家,歲有火災,蒙民居住不安,地主台吉俄木河圖,延請番僧善堪輿者,問以歲歲失火之故,番僧雲'掘動古基,故遭回祿,台吉率眾蒙民,宰牛祭禱,至今永無水患'"。調查時附近村民介紹,在城址內建房,挖井時曾出土有古錢幣窖藏,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在城址內挖出過帶有"建州"款的銅鏡,現在建州城已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景區看點; 黃花灘塔,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大平房鎮黃花灘村西塔山上。塔山南坡下即為遼代建州城址。 1988年黃花灘塔被列為朝陽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應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為八角實心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高約32米。塔基上有束腰兩層,第一層束腰內每面各有壼門一個,門內磚雕臥蟾一隻,束腰上為須彌座。第二層束腰每面各有佛龕兩個,內磚雕坐佛一尊,束腰上為磚雕須彌座。座上為塔身,塔身八角為磚雕圓柱。塔身東南面設券門,內置木門(今不存),門洞內彩繪佛像和羅漢像,門頂部磚雕華蓋及飛天;其餘七面每面各浮雕一立像,立像身著紅袍,雙手置於胸前,或合十,或抱拳,赤腳踏蓮珠,頭頂部浮雕華蓋。塔身頂部砌斗栱兩層,承托塔檐,檐逐層內收。塔身各角原有風鐸,塔頂原有剎杆與火珠,今皆不存。

東平房塔;位於遼寧省朝陽縣龍城區大平房鎮黃花灘村西塔山上,遼代密檐塔,高20米,六角九級磚塔。據考證,在我國現存的遼塔中,六角形佛塔僅有1/5。而且該塔的磚雕極為精美。以高2.1米的須彌座為例,其束腰下梟雕刻有蓮瓣蝴蝶紋。束腰內每面砌有三個壺門,門內雕刻有佛像、羅漢、伎樂人物等圖案,束腰各角還雕刻一角神。這些磚雕造型優美,逼真大氣,通靈端莊。其形制與塔身浮雕有很高的藝術性。

八棱觀塔;在遼寧朝陽市西約45公里,塔營子村北山上。南臨大凌河,與遼代建州城址隔河相望。塔建於遼代早期,因山下清代建有八棱觀而得名。為磚築八角十三級密檐式,高34,4米。塔座分上、中、下三節,上、下兩節每面設三龕,浮雕蟠龍、力士、小塔和神仙人物,姿態各異;中節素麵。塔身各面雕坐佛、脅侍、仙童蹈雲等。各層密檐均有磚雕斗拱,風格獨具,形式特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graD24BMH2_cNUgI4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