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學|張小兵:整本書閱讀教學情境與任務設計的要點、原則

2019-07-25     現代課程網

本文整理自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長張小兵老師,在首屆中國基礎教育高中語文「新教學」研討活動 (上海靜安專場)上的講座《基於新課標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接前兩期新課標視野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與時代之思》《如何選擇合適的整本書閱讀文本?》,今天繼續第三期《整本書閱讀教學情境與任務設計的要點和原則》。


  •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長 張小兵


情境與任務設計的要點和原則

——以《三國演義》《月亮和六便士》《小詞大雅》為例

整本書情境任務的設計應該指向課標指出的課程目標,其中有四點非常重要:習慣、方法、經驗、能力。要把它們牢牢抓在手裡。

整本書閱讀並不抗拒知識,但並不是讓知識先入為主,或者只是為了找出知識。積累、把握、梳理、檢索、研讀、欣賞、探究、分享等,都要在教學中經常運用,讓知識在情境任務中發現、生成,在運用中深化、升華,讓能力在情境任務中形成、提升,在探索中修正、穩固。

教學目標,以《三國演義》為例:

紅色字體「借鑑前人閱讀《三國演義》的經驗」「制定閱讀計劃」「精讀、略讀、泛讀」「形成閱讀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經驗」等是新課標中相關內容,也是我們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指導性文字。當然,我們也不能唯課標而行,過去的成功經驗,依然可以沿用。

情境任務的設計,老師們可以綜合考慮幾個原則。

原則一:整體性。「學習任務」必須能夠統領整本書,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是閱讀完整本書;不能統領整本書的學習任務,可能依然是支離破碎的知識點教學,失去了整本書閱讀「整」的價值。

原則二:真實性。情境任務設計,「真實」最重要。真實性,包括過去真實、現在真實和未來真實,也有真實與虛擬之別。

原則三:激發性。學習任務沒有激發性,可能還不如沒有任務。為了任務而任務,將會導致學習活動無法進行下去的尷尬局面,也就無法達成研讀整本書的目的了。

原則四:適切性。為避免閉門造車,我們要到學生當中去調查:「假如像這樣,你願不願做?」必要時,可以在這一屆學生中調查,到下一屆去實施。學生年齡跟我們有距離,他們想的、喜歡的,往往跟我們不太一樣。所以,要尋找一個適切的「點」,就必須多了解我們的教學對象。

例1:《三國演義》情境與任務

作家方英文有一篇文章《誰是「一號人物」》,提出《三國演義》中劉備、曹操、諸葛亮誰是小說中的一號人物的問題。這是「情境「。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你認為誰才是《三國演義》的「一號人物」?這是「任務」。

其實《三國演義》中「誰最厲害」的問題,這是多數人小時候便有的閱讀體驗。《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因素的混合體,如果全都要考慮,將會脫離「語文」。因此我們設置的學習任務是:「如果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你認為誰才是《三國演義》的『一號人物』?」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很樂意做這個任務。

例2:《月亮和六便士》情境與任務

下面的學習情境和任務,是基於我校閱讀教學中發生的一個真實故事設計的。

我們向學生推薦閱讀《月亮和六便士》,學生寫了一篇隨筆:媽媽先審查了這本書,然後鐵青著臉說:「書是一本好書,可惜主人翁是人渣。還是不要讀了吧。」這是真實的情境,學生覺得有趣、有意思,探究學習的熱情也隨之高漲。

例3:《小詞大雅》情境與任務

基於普通讀者「只知古典詩詞之美而不知其何以為美,欲窺神山面目而苦無路徑」這一「情境」,「將自己領略到的奧妙凝結成簡潔的文字,編寫《小詞大雅》簡書」的學習任務也就順勢提出。這種真實情境任務的創設,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指明了一條路。

(未完待續)

《我的文學三國》樣章

樣章節選自《普通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指南 必修》

普通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 必修

編委會:朱慕菊 張民生 崔允漷 楊向東

顧 問:巢宗祺 方智范 王寧

主 編:陸志平

執行主編:張克中

副主編:徐志偉 戴曉娥 周於 朱念

編 者:石俊 包旭東 朱亞梅 劉生權 孫晉諾 杜新建 李滔 張小兵 張志強 張春華 陳丹 陳興才 周健 郝彧 顧鑫浩 滿春燕 魏榮葆

點擊「閱讀原文」,進店了解詳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f8HLWwBmyVoG_1Z6v8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