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是我國第27個「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主題是「眾志成城抗疫情,科學補碘保健康」。旨在通過普及碘缺乏病相關防治知識,使公眾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做好科學補碘工作,進一步增強全社會對食鹽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工作的認同和支持。
胎兒期和嬰幼兒期缺碘 基本上就和高智商說再見了
碘是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必需的微量營養素,是人體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 胎兒期和嬰幼兒期缺碘,會影響大腦正常發育,嚴重的造成克汀病、聾啞、智力損傷等。胎兒所需要的碘全部來自母親,孕婦碘營養不足會造成胎兒缺碘,如果孕期嚴重缺碘,會出現流產、早產、死產和先天畸形。因此,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婦女對碘的需求量明顯多於普通人群,需要及時補充適量的碘,在堅持食用合格碘鹽的基礎上,要適當食用海帶和紫菜等富碘食物。
成年人缺碘可能會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勞、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
雲南省是我國最早推行食鹽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省份
雲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地方病防治科科長王安偉介紹,雲南省曾經是我國碘缺乏病流行嚴重的省份之一。1940 年前後的調查結果顯示,雲南省地方性甲狀腺腫平均患病率為20 —25% ,病情嚴重的地區患病率高達80% 以上。1940 年,雲南就開始在部分地區推廣了食鹽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工作。2012 年起,各省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根據需要自行確定本省的食用鹽加碘標準,雲南省在既往調查和監測的基礎上,開展了食用鹽碘含量新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經專家論證,最終將我省碘鹽的加碘標準由之前的35mg/kg 下調至25mg/kg 。
雲南省自實施普遍食鹽加碘政策以來,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經考核評估,2010 年,雲南省99% 的縣實現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標,2019 年全省129 個縣(市、區)都處於碘缺乏病消除狀態,人群碘營養總體上處於適宜水平。
既然碘缺乏病已基本消除,那麼公眾還需要繼續食用碘鹽嗎?
碘缺乏病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生活的外環境碘缺乏,導致人體通過食物和水攝入的碘不足引起的,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難以改變,要改變自然環境中的碘含量也非常困難。
王安偉說,「調查結果顯示,全省鄉鎮級水碘含量平均值僅為1.3ug/L ,是全國最低水平,所有鄉鎮都是缺碘地區。可見,雲南省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自然環境都處於普遍缺碘狀態。」
我省雖然129 個縣都實現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標,但這是建立在全面落實普遍食鹽加碘政策,大家都在食用碘鹽的基礎上取得的成績。人體每天都要攝入碘,如果我們一旦停止補碘,碘缺乏病勢必捲土重來。因此,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必須長期堅持,只有通過科學補碘,才能持續消除碘缺乏危害。
實踐證明,食用加碘食鹽是預防碘缺乏病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在購買、保存和使用加碘食鹽時應該注意下面問題:
首先,應購買小包裝和印有碘鹽標識且碘含量符合雲南省食用鹽碘含量標準的加碘食鹽,雲南省碘鹽加碘標準是25mg/kg ,允許波動範圍是18-33mg/kg 。一次購買的碘鹽不宜過多,存放時間不宜太長。
其次,碘鹽應存放在陰涼、乾燥、遠離爐火的地方,最好避光保存。
第三,為減少碘損失,菜品最好是在快要出鍋前再放鹽。
近年來甲狀腺疾病人群有所增加,於是矛頭就指向了碘鹽,那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衛生部門表示,目前尚無科學證據表明,人群甲狀腺疾病發病增多與食用碘鹽有直接關係。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無論是否採取補碘措施,無論碘攝入量是增加、穩定或下降,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都在增加,並且主要以直徑1.0 厘米的微小癌增加為主。
近年來國內外報道甲狀腺疾病呈上升趨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甲狀腺疾病發生於環境、飲食、生活方式、精神壓力等多因素改變有關;另一方面群眾就診率和健康體檢率明顯上升,特別是高解析度B 超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大幅度提高了甲狀腺疾病的早期診斷率。
來源:雲廣記者韋琪
編輯:李青芸 鄭惠
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