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海拔名山虎丘山馬騮山等上榜——最低僅15米

2019-09-29     南園傳媒

山東省壽光的靜山不算在排行榜內。今年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與牛頭鎮馬家莊之間的一片農田中有一塊長1.24米,寬0.7米,總面積0.87平方米,最高處距地面僅0.6米的石頭火了,原因是它被冠上了一個搶眼的名號「全國最小山」,很多人慕名從濰坊甚至是濟南來參觀。但是壽光市博物館副館長王德明卻說,說這塊石頭是座山的說法站不住腳。「全國最小山」這種既不能在歷史文獻中找到強有力證據,又不能在科學上證明它的地質構造的。

「靜山」雪景

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專業從事環境地理學研究的呂建樹博士認為地下隱伏的基岩在地面出露的情況很多,而它們都不是山。他認為該石塊只是一塊石灰岩。同時他認為,壽光南部是大範圍的魯中石灰岩山地,出現這種岩石的機率是極高的。

靜山全憑一個名號,即便能夠走紅網絡,也不可能長遠。靜山所在的村莊正在準備把這座「山」打造成一個旅遊景點,希望不要炒作這種噱頭來愚弄遊客。

近年來被熱炒的「全國最小山」濰坊壽光的靜山。

下面我來盤點國內真正的低海拔名山,按照海拔從高到低排序。

安徽宿松小孤山: 小孤山又稱小孤磯,海拔78米,在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東南120里復興鎮(原套口鄉)境內,瀕臨長江。 孤峰聳立,以奇、險、獨、孤而著稱。與江西省彭澤縣的彭郎磯隔江相望與江西的石鐘山、龍宮洞遙相呼應。素有「長江天柱」,「江上蓬萊」,」長江絕島」之美稱。

瀕臨長江的小孤山,奇峰兀起。

山上有啟秀寺、梳妝亭等古蹟。地勢極為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南宋後,曾在此設立烽火台和炮台,元末紅巾軍與余闕,明代朱元璋與陳友諒,清朝彭玉麟的湘軍與太平軍均在此對壘交鋒,以爭成敗,故又有「安慶門戶」「楚塞吳關」之說。也流傳有小姑娘娘、小姑嫁彭郎等民間傳說,但大多是穿鑿附會。

上海小崑山:位於松江區西北境內,距松江鎮西北約10.5公里處。海拔54.3米,有南北兩峰,北低南高,北峰高44米,南峰54.3米。舊稱崑山,後人為區別於江蘇崑山縣之馬鞍山(名崑山),故改稱小崑山。山之遠望如臥牛,北峰形式臥牛之首,又稱之牛頭山。植被茂密,松樟鬱郁成林,僅山上百年以上古樹名木就多達數百棵。

南低北高的小崑山

陸機陸雲讀書處二陸草堂

小崑山是著名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二兄弟為陸遜之孫,陸抗之子)的故鄉,前人將二陸比作美玉,以「玉出崑岡」來讚譽他們,陸雲曾有「雲間陸士龍」的對聯佳話,松江的別名雲間就是因此而來。根據陸機詩:「仿佛谷水陽,婉弈崑山陰」以及潘尼贈陸機詩:「崑山何有,有瑤有珉,穆穆伊人,南國之紀」,崑山之名在西晉之前就已經存在。小崑山也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故里。

鎮江北固山:海拔僅52米,在鎮江三山中最矮。地理海拔不高,文化海拔卻很高。在江蘇鎮江的長江之濱,矗立著一座岩壁陡峭形勢險固的山,因其位於城北,雄踞險固,遂曰「北固」,據說當年南朝梁武帝蕭衍曾登山北望,中原一覽,豪氣如山,於是題書「天下第一江山」來贊其形勝。北固山也是《三國演義》中甘露寺招親的發生地,產生了「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句著名的歇後語。

北固山和小孤山一樣瀕臨長江,但北固山山勢較為平緩。

北固山甘露寺

有關北固山的詩篇多達200多首,詩人們或憑欄懷古,或遣志抒懷。北固山是鄉愁的一種意向,而這種意向是王灣設定的。《次北固山》讓王灣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詩人群落中贏得了一席之地。「英雄恨,贏得名存北府,寄奴今寄何所」這是宋人孫吳會在詠史傷懷;「三方歸漢鼎,一水限吳州。霸國今何在,清泉長自流。」這是唐人戴叔倫在撫今追昔,而在跨越千年的詩篇中穿行,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無疑是最出名的,也給北固山平添了許多英雄氣。

滄州馬騮山:馬騮山又稱小山位於河北省海興縣,海拔36.18米,雖不高卻是滄州地區唯一一座山。馬騮山南望齊魯,東臨渤海,北倚京津距滄州大港20公里,位於海興縣城東5公里· 馬騮山又名小山,形成於2--3萬年第四紀晚期火山噴發。

起伏平緩的滄州馬騮山

馬騮山上文物古蹟眾多,小山南端山脊有西漢劉陽墓。劉陽,漢高祖劉邦嫡曾孫,齊孝王將閭子,漢武帝堂弟。公元前125年,漢武帝劉徹實行推恩令封堂弟劉陽為康侯,食地置柳侯國。死後葬於此。還有東漢質帝劉纘之父、渤海王劉鴻之陵。劉鴻之子劉纘被封為質帝後,父以子貴,死後諡為孝王,並撥重金築此巨大陵寢。70年代備戰在山上挖了許多防空洞,隧道縱橫,如同迷宮。

蘇州虎丘山:海拔雖然只有34.3米,但山上的景觀之豐富、人文積澱之厚重並不輸於名山大川。虎丘山風景名勝區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角,有「吳中第一名勝」、「吳中第一山」的美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寫下「嘗言過姑蘇不游虎丘,不謁閭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虎丘內處處是景,有千人石、真娘墓、憨憨泉、試劍石、擁翠山莊、萬景山莊等。

虎丘靈岩寺塔又稱虎丘塔

最為著名當屬虎丘塔和劍池。虎丘塔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六年(959年),落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級八面。自明代起,由於地基原因,虎丘塔就向西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米,斜度2゜40',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築專家採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於保住了這座塔。家喻戶曉的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就是起源於虎丘。有段歌詞云:「相國夫人到虎丘,進香拜觀音……」那天華夫人在一群丫鬟和隨從人等簇擁之下,來到虎丘觀音寺進香,唐伯虎就是在觀音大殿上,與國色天香的秋香邂逅的。「三笑姻緣」中,秋香的「第一笑」就發生在這裡。

夏天也陰冷異常的劍池。

劍池下面是春秋時吳王夫差為其父闔閭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為劍池,據說還因入葬時把他生前喜愛的「專諸」、「魚腸」等三千寶劍作為殉葬品。秦始皇和孫權都曾來此挖寶,但一無所獲。到了公元1512年,唐伯虎、王鏊等人因池水乾涸,發現墓門並留下石刻。1955年人民政府清理劍池時確實找到了一條長約10米的石胡同,盡頭呈喇叭狀,容四人並立,並有一橫三豎四塊青石琢成的長方形石板,顯然均為人工所為。根據墓門的形制和朝向,完全符合春秋戰國時期的墓制。看來劍池闔閭墓的傳說不是空穴來風。但因墓恰巧在塔底下,且規模宏大,一旦開挖必影響塔,因而作罷,未打開墓門,留下千古之謎。

遠眺虎丘山

現在的情況是虎丘後山為土堆砌,前山為巨石,因而推測後山為人工所堆。如果是這樣,就和虎丘塔的傾斜有關。因為地基不牢,重6000噸的塔便傾向土堆的一邊。所以,我們不妨認為,是吳王墓的建造引起了虎丘塔的傾斜,而虎丘塔的傾斜又保護了底下的吳王墓,使之不能開挖,成了一隻真正保護吳王墓的白虎,這就是塔與墓兩個重要古蹟之間的關係。

嘉興瓶山:瓶山海拔15.8米位於嘉興市區中山路中段北側,東靠建國路,北抵中和街。據清《嘉興府志》載:宋時置酒務於此,廢瓶所棄,積久成山。一說是因為這座小山相傳是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和手下軍士將喝完的犒勞御酒酒瓶壘土而成,宋室南遷,以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為首都,嘉興自然就成了臨安的屏障。

嘉興瓶山雪景,這些年嘉興雪越下越少,有時候好幾年不下雪。不再容易看到瓶山雪景了。

在南宋初年的宋金軍事對峙中,嘉興也始終是作為兩軍對壘的前線軍鎮而存在。建炎四年南宋小朝廷一度被完顏宗弼攆得狼狽不堪,而當時擔任浙西制置使負責抵禦金兵的韓世忠就是以瞞天過海之計在當時的嘉興完成兵力集結,率領水師直插金軍後路,完成了一生中最輝煌的戰役「黃天盪之戰」。韓世忠大破金兵後,在此犒賞三軍,把喝剩的空酒瓶堆積成山。考古也驗證了這種說法,而瓶山堆土中也曾多次出土陶制酒瓶,高近尺,口徑三寸許,旁有兩耳或無耳,以紫褐色的出土最多,世稱「韓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QvggG0BMH2_cNUg8T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