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6個習慣會讓你濕氣纏身 這樣喝粥,輕鬆除濕氣

2019-07-01     人民好醫生

人民健康

一切為了人民健康

一切為了人民幸福

關注

我們常發現有些人體型肥胖、大腹便便、油頭滿面、無精打采,總感到身體很重、渾身不清爽、舌苔厚、大便黏……其實,這些都是體內濕邪在作祟。

6個不良習慣讓你濕氣纏身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讓濕氣「乘虛而入」,以下幾個壞習慣最好避免。

1.洗頭後用毛巾捂著。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人體十二經脈中,手足三陽經均匯聚於頭。如果洗完頭用毛巾捂著,很容易感受濕邪。濕邪性黏膩,易傷陽氣,會出現「因於濕,首如裹」的情況,因此,洗完頭要儘量擦乾或用吹風機吹乾。

2.晚上9點後洗澡。

洗澡本身並不會導致體濕,但總是在晚上9點後洗澡,濕邪就很容易入侵。養生要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一天之中也有春夏秋冬之分,晚9點至次日凌晨3點為冬,此時要把自己「藏」起來。晚9點又為亥時,是太陰之時,這個時候陽氣伏於體內,體表缺少保護,是人體防禦能力最弱的時候,此時洗澡,濕氣容易進入體內,出現寒濕。

3.過食生冷。

夏季很多人會進食生冷食物來解暑,但這種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生冷寒涼之品會影響脾胃運化和氣機升降功能,使水濕停滯胃腸,引起食欲不振、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4.猛吹空調。

夏天空調的使用,對身體非常不利,夏天汗出本是一個散濕的很重要途徑,而空調營造的涼爽環境,會使身體毛孔自動閉合,汗排不出來,濕氣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積體內。當然,空調也不是絕對不能開,而是要適當用,室內外溫差不要過大,濕氣較重時,最好開啟除濕功能。

5.喝酒不節制。

夏夜吃燒烤、喝啤酒,很多人認為這是一件舒爽愜意的事,但是酒助濕邪,容易引起體內濕氣聚集,致脾胃功能失調。

6.久坐不動。

《黃帝內經》中說「久坐傷肉」,其實傷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運化水濕,缺乏運動可引起脾氣虧虛,水濕不化,聚濕生痰。因此,要想擺脫濕氣纏身,還要動起來,可根據自己情況選擇健步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是否積存濕氣

觀察體重

體內濕氣較重的人群,自身的體重會在較短的時間內不斷增加,甚至會出現虛胖!體內濕氣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自身下肢出現水腫的現象。所以,可以觀察自身的體重及下肢水腫情況來判斷自身的體內是否存在濕氣!

觀察舌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膩,並伴隨有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明顯齒痕等,則說明體內有濕氣。

觀察大小便

濕氣重的人,會有小便混濁、大便溏泄等症狀。如果大便成形,濕氣重會使大便黏膩,很難沖乾淨廁所。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凈的感覺。

觀察皮膚

濕氣重的人,皮膚會感到痒痒的,像有蚤子在身體爬動一般難受,用手去抓癢,有紅色凸起,像被蚊子叮一樣。不過持續比較段時間就消失。

觀察關節

當濕邪傷及到關節時,很明顯的就是侵蝕關節,使關節部分氣血運行失調,運行不暢,出現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

三款粥方幫助祛濕氣

赤小豆山楂薏仁粥

取赤小豆50克、薏仁50克、白扁豆20克、茯苓15克、生山楂20克、粳米100克;除粳米外,其他材料放入鍋中浸泡30分鐘;粳米洗凈,倒入浸泡食材的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10分鐘後改小火煮20分鐘即可,趁熱食用。

方中,茯苓為利水消腫之要藥,也可用於脾虛諸證,與薏仁配伍,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作用;赤小豆能利濕消腫、清熱退黃、解毒排膿。白扁豆性微溫、味甘,歸脾、胃經,有補脾化濕的功效。山楂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這道藥膳對於痰濕體質兼有心神不安、食慾差等症狀有較好作用。需注意的是,脾胃虛弱、胃酸過多者禁食此方。

需注意的是,赤小豆與我們平時吃的紅豆是有區別的。紅豆的形狀更接近於橢圓,而赤小豆是圓柱狀,看上去十分細長;紅豆看上去顏色亮,赤小豆雖然也是紅褐色,但有些發暗;口感上,紅豆十分軟糯,赤小豆則有些硬,比較適合煮粥;在療效上,赤小豆的功效比紅豆強,所以中醫多用赤小豆入藥。

山藥冬瓜粳米粥

取山藥100克、冬瓜150克、粳米200克;冬瓜、山藥去皮、洗凈、切厚片,蔥、姜洗凈切末;鍋內放油燒熱,放入蔥絲、薑末略爆,加入清水煮沸;放入山藥、冬瓜,中火煮至熟透;粳米淘洗乾淨,倒入鍋中,小火慢煮30分鐘;加入鹽、蔥末等調味即可。

方中,山藥味甘性平,歸肺、脾、腎經,滋補性強,既補氣又益陰,乃平補肺脾腎之佳品。《本草綱目》中記載,山藥有「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等功效。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歸肺、大小腸、膀胱經,《本草備要》中記載,冬瓜「寒瀉熱,甘益脾,利二便、水腫,止消渴,散熱毒、癰腫」。兩者相輔,起到健脾、益氣、利濕之效。

茯苓麥冬小米粥

準備茯苓15克、麥冬15克、小米100克;茯苓和麥冬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煎煮成濃汁,去渣留汁備用;小米洗凈,倒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倒入藥汁,改小火繼續煮30分鐘即可。可做主食,每日兩次服用。

方中,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作用。《本草新編》中記載:「麥門冬,瀉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熱邪,補心氣之勞傷,止血家之嘔吐,益精強陰,解煩止渴,美顏色,悅肌膚,退虛熱,解肺燥」。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用藥心法》中記載:「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這道藥膳對於脾虛濕熱兼有心陰不足、心胸煩熱、驚悸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來源:人民健康網綜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N43-2sBmyVoG_1Z83K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