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明朝的開國功臣,一般人都會想到徐達、劉伯溫等。
其實,在安徽濉溪,還有一位鮮為人知的明朝開國功臣傅友德。早年,傅友德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身先士卒,戰功卓著,直至打下了大明江山,因此被晉封為潁國公。
如此功勳卓越,為何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被朱元璋誅殺呢?
勇戰陳軍初顯崢嶸
史書中,雖然無法考證傅友德具體出生於哪一年,卻明確記載了傅友德是明朝開國功臣,宿州相(今安徽省濉溪)人,後徙居碭山。
史料記載,傅友德很早就步入軍旅。早年參加劉福通的起義軍,每逢戰陣必勇猛衝鋒,拚死作戰,身先士卒,而後他轉戰至四川,在四川投奔了明玉珍,但明玉珍對他不予重用,於是傅友德藉機帶領自己的軍隊去武昌投奔了「打魚郎」陳友諒。
但是這個「打魚郎」也同樣讓傅友德很失望,他每日只圖享受,毫無進取之心。他於是又有了放棄陳友諒,轉投明主的決心。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八月,朱元璋親自率領大軍征伐陳友諒,兵鋒直指陳友諒的軍事重鎮江州。
傅友德聞之,欣喜萬分。他素知朱元璋賞罰分明,知人善任,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領導者,於是他率部投奔了朱元璋。
從此以後,傅友德真正開始了他名聞千古的征戰生涯。
元朝末年,硝煙四起,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當時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漢人政權核心。
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明玉珍等皆為同等地位的農民起義隊伍,卻沒有隸屬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天下的英傑投奔任何一個人都是可以的。而傅友德就是其中之一。
應該說,傅友德是一個文韜武略並存的蓋世將軍,否則他也不可能在將星群集的大明天空上分外耀眼。
1363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展開了鄱陽湖之戰。
史料記載,此戰中傅友德異常勇敢,他獨自駕著舟船衝殺於敵陣,刀劈劍砍,斬殺陳軍數名。但自己亦身受重傷。其手下將士見之,無不動容,遂拚死向前,奮勇砍殺,最後大獲全勝。
幾十天的交鋒混戰,陳友諒軍大敗。及至陳軍後撤途中,又中了傅友德伏兵的劫殺,在此數萬人的戰陣中,傅友德指揮有方,鎮定自若,最後箭殺陳軍魁首陳友諒,為朱元璋剷除了心腹大敵。
轉戰南北屢建奇功
消滅陳友諒後,傅友德被授雄武衛指揮使。轉戰江淮之地,戰功卓著。而後幾年中,傅友德策馬揚鞭,攻克衡州,揮軍襄漢,進占安陸,鎮守徐州,北進中原。
朱元璋建立政權後的洪武元年,傅友德追隨徐達,開始大規模的滅元戰爭。他接連攻占沂州、青州、萊陽,攻下大都後,進入古北各關隘;而後追隨常遇春進攻闊廊帖木兒等主要元軍力量。
一年後,傅友德進入陝甘戰場,參與同元軍的最後決戰,大勝而還。傅友德的高超軍事才能已經展露無遺。
如果說,此時的傅友德是一員大明猛將的話,接下來的戰爭無疑讓他做到了由一員大明猛將到中華歷史名將的升華。
1371年,傅友德為前將軍,統帥十多萬大軍征討大夏明氏政權。
此戰中,他將自己的軍事統帥才能運用到了極致,他由陝西陸路進擊四川,聲東擊西,出其不意,很快連續攻下階州、文州、青州、綿州、漢州,在湯和水軍的配合之下,大軍進展順利,兵鋒直逼成都。
一個多月後,傅友德進入成都,與征西將軍湯和配合,攻滅夏政權。朱元璋讚譽其「功為第一」。
此後,傅友德又出奇制勝,平元梁王軍主力,餘部先後歸降。此後數征漠北,常冒死奮戰,屢建奇功。
因此在1374年被封潁國公,並以功加太子太師。因此,也難怪明太祖朱元璋對傅友德大加讚賞,屢敕獎勞,他甚至在《平西蜀文》中稱讚傅友德功勳第一。
《明史》稱傅友德「喑啞跳蕩,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將,每戰必先士卒。雖被創,戰益力」。
影視劇中傅友德
七戰七勝威名遠揚
傅友德騾勇有智略,常冒死奮戰,屢受獎賞。
洪武五年(1372年),更是以「七戰七勝」馳名於世。儘管傅友德所率部隊只有五千人,但他沒有因為自己的兵力少就龜縮不前,在判斷當前局勢後,他親自率五千騎兵攻打西涼(今甘肅武威),擊敗元將失刺罕。此為一勝。
取勝之後,傅友德馬不停蹄,進攻永昌(今屬甘肅),擊敗元太尉朵兒只巴,殺敵數千。此為二勝。之後他又親自帶兵再次攻打元軍於掃林山(今甘肅酒泉北),活捉元朝平章管著,並殺死元軍五百餘人。此為三勝。
此時甘肅的元軍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他們從各處聽說有個叫傅友德的將領看到元軍就打,而且戰無不勝,非常害怕。
唯有求天保佑,神奇的傅友德不要來找自己的麻煩。然而傅友德就像上了發條的鬧鐘,根本停不下來,六月三日,他繼續進攻,這次倒霉的是元將上都驢,他不巧遇到了傅友德,結果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投降。此為四勝。
這之後不久,傅友德大軍攻打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元軍守將伯顏帖木兒聽到傅友德前來,連抵抗的勇氣也沒有了,當即開城投降。此為五勝。
傅友德大軍繼續前進,在別篤山口遇到了元岐王朵兒只班帶領的元軍主力,傅友德二話不說,碰到就打,擊潰元軍數萬人,抓獲文武官員二十餘人。元岐王朵兒孤身一人逃走。此為六勝。
之後,他又率兵追至瓜州(今甘肅安西),擊敗當地元軍,繳獲牛羊等大量戰利品。此為七勝。
這樣一直打了幾個月,由於繳獲的戰利品實在太多,已經嚴重影響了軍隊行進速度,而且元軍已經被打怕了,見到西路軍就逃,也無仗可打了,傅友德才率領明軍班師回朝。
犯上賜死留名後世
但就是這樣一位將才,卻被朱元璋誅殺了。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立了皇太孫之後,沒過多久就把傅友德等人召回京城,對他們的職務進行了重新的安排,不久又把傅友德打發回家養老去了。傅友德向朱元璋要求將家鄉的一片土地賜給自己,但卻被朱元璋訓斥了一頓。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參加一個大型宴會,當他走到門口的時候,看到門口的那個守衛者沒有按照規定佩帶劍囊。
這個守衛者不是別人,正是傅友德的兒子傅讓。朱元璋強壓著心中的怒火,在大家坐下來之後,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把傅讓痛斥了一頓。
傅友德有四個兒子,長子傅忠是駙馬,次子過繼給了傅友德的弟弟傅友仁,老三就是擔任親軍的傅讓,老四叫傅添錫,在和父親征戰雲南的時候戰死了。
傅友德疼惜自己的愛子,連忙站起來,準備替愛子辯解兩句。朱元璋一看傅友德站起來,更加憤怒,立即讓傅友德去把兩個兒子都叫過來。
傅友德心中有怨氣,轉身就準備出門,朱元璋更加生氣,扔給傅友德一把劍,厲聲說:「乾脆把你兒子的首級帶過來吧!」
傅友德一愣,賭氣似的出了大殿的門。片刻之後,傅友德把自己兒子的頭顱扔到朱元璋的面前,冷笑著對朱元璋說:「你不就是想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說完自己拿起劍,當場自刎。
朱元璋沒想到傅友德以死衝撞,非常震怒,立即傳旨將傅友德抄家,全部發配去了遼東、雲南,看在已故壽春公主的面子,只留下了傅忠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外孫。
傅友德雖然以這種悲壯和方式去世了,但他的英勇善戰和屢建奇功的事跡,卻永留青史,讓後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