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占魚有毒,不能吃?真正不能吃的其實是……

2020-11-18     阮光鋒

原標題:青占魚有毒,不能吃?真正不能吃的其實是……

都說吃魚健康,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重視吃魚了。最近幾年,青占魚因為價格便宜,味道鮮美,而且長得還有點像秋刀魚,也被人們大肆追捧,烤青占、煎青占都是人們的最愛。

但是網上總有人說青占魚有毒,不能吃,吃了可能要人命。這種說法是真的嗎?青占魚真的有毒嗎?還能不能吃青占魚呢?今天我來跟大家聊聊青占魚吧。

01

什麼是青占魚?

青占魚並不是指某一個特定種類的魚,而是對一類魚的統稱。它又俗稱鮐魚、青花魚、油胴、青鯰,是一類很常見的食用魚。

從生物學角度,它主要是指鱸形目鯖亞目鯖科鯖屬,主要包括以下種:

(1)大西洋鯖魚(Scomber scombrus),俗稱挪威鯖魚、波士頓鯖魚,英文俗名Atlantic mackerel或Common mackerel。

這種魚主要分布於北大西洋兩側溫帶和寒帶海域,背部有清晰的深藍色線狀條紋,身體細長,腹部是灰白色,體長可長到50厘米。

圖註:大西洋鯖魚,湯姆·多蘭為大英百科全書繪製,圖片來源:大英百科全書。

(2)白腹鯖(Scomber japonicus),俗稱日本鯖魚、真鯖,英文俗名Pacific chub mackerel。

它廣泛分布於全球亞熱帶、溫帶水域。外觀上看主要是背部有不規則青綠色斑紋,腹部銀白無斑點,可以長到50厘米體長。

圖註:白腹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3)花腹鯖(Scomber australasicus),俗稱澳洲鯖魚,芝麻鯖,英文俗名spotted chub mackerel、Blue mackerel。

主要分布於日本南部至澳洲和紐西蘭的太平洋熱帶、亞熱帶海域。這種魚最顯著的特徵是腹部散布著淡灰色斑紋和斑點,就如同芝麻一般,芝麻鯖也由此得名。可長到45厘米體長。

圖註:花腹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02

青占魚有沒有毒?

先說結論—— 青占魚本身不僅無毒,還是一種營養價值非常高的魚類。

以大西洋鯖魚為例,它可是美國FDA吃魚指南里推薦的最佳食用魚類之一。

圖註:美國FDA網站截圖,紅框內推薦的正是大西洋鯖魚。

白腹鯖(日本鯖魚)是日本最受歡迎的魚類之一,而花腹鯖(澳洲鯖魚)也是澳洲膳食指南建議人們可以食用的一種魚類。它們本身都是沒有毒素的,也不會使人中毒。

03

為什麼會發生吃青占魚中毒?

既然青占魚無毒,那為什麼還會有吃青占魚中毒的事件呢? 主要是因為他們吃了腐敗的青占魚。

青占魚不易保存,很容易腐敗。我們都知道荔枝不好保鮮,聽過唐玄宗為了博美人一笑派人千里單騎去摘荔枝的故事。在魚類里,青占魚也是出了名的難以保鮮,從出水的那一刻起便開始腐敗。

也正因如此,在保鮮技術不發達的時代,青占魚通常都是被當成雜魚丟棄。就算在今天,生鮮超市裡的鯖魚的賣相也不怎麼吸引人。

為什麼青占魚易腐敗?這是因為魚類一般都富含蛋白質——魚類以肌肉中的蛋白質作為備用能量源。青占魚不僅富含蛋白質,它的蛋白質中還有大量的組氨酸。當它們離開水,在常溫環境儲存運輸時,細菌便會大量繁殖(如沙門氏菌、鏈球菌等),將組氨酸轉化為 有毒組胺(Histamine)。

作為身體內的一種化學傳導物質,組胺可以影響許多人體細胞的反應,如過敏,發炎反應,胃酸分泌等,也可以影響腦部神經傳導。

所以, 一旦吃了腐敗的青占魚,就可能發生嚴重食物中毒。從最近10年的案例來看,所有的中毒案例都是吃了腐敗的青占魚而發生的組胺中毒。所以很多集體食堂都禁止做青占魚的。

04

如何健康吃青占魚?

青占魚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魚類,總體營養價值還是很高的。膳食指南建議我們每天吃40-75克水產魚蝦,青占魚的營養價值這麼好,大家也是可以吃的。

不過,在吃青占魚的時候要特別提醒大家兩點:

第一,買青占魚時,一定要確保其足夠新鮮,不買死魚,並注意保存條件是否得當。青占魚被捕獲到烹調前一直需要低溫保存。儘量不要去買小攤販捕殺的青占魚,因為他們的魚可能沒經過合格的冷鏈運輸。

第二,不要生吃青占魚。青占魚易腐且不好保存,應做熟後再食用。

參考資料:

[1]薩爾茨堡的魚。【餐桌物種日曆】5月4日,鯖魚

[2]世界衛生組織|組胺和其它生物胺-WorldHealthOrganization

[3]郝淑賢,魏涯,周婉君, 等.鯖魚生物胺生成菌的分離與鑑定[J].食品科學,2015,36(7):97-100.

[4]辛磊,朱葉華,陳潔, 等.食用青占魚引起過敏中毒反應7例報告[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2,(8):506-507.

[5]孫項麗,郭瑩瑩,於秀娟, 等.鯖魚品質評價及品質變化與組胺含量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9,10(12):3708-3713.

[6]李秋月,方惠千,楊幼清, 等.一起組胺引起食物中毒的調查[J].中國鄉村醫藥,2016,23(19):63-63,65.

[7]張峰,胡艷敏,顧敏霞.一起食用鮐魚引起組胺中毒的調查[J].上海預防醫學,2015,(10):639-640.

[8]孫健,張新東,郭永樂, 等.一起變質鮐魚引起的組胺食物中毒事件調查[J].中國食品衛生雜誌,2015,27(4):464-467.

[9]信統艷,苗允芝.一起食用鮐魚引起組胺中毒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誌,2012,(7).1730.

[10]崔成祥,於夕娟,曹珊珊.食用變質鮐魚引起急性組胺中毒87例報告[J].預防醫學論壇,2012,(10).781-782.

[11]Fish, Seafood &Heart Healthy Eating。National Heart Foundation of Australia (Heart Foundation).

[12]https://www.fda.gov/Food/ResourcesForYou/Consumers/ucm393070.htm

[13]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Health Australian Dietary Guidelines. Canberra: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2013.

文章首發騰訊較真,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封面圖片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FNl2nUBjdFTv4tAx6e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