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家庭教育學校化的影響

2019-10-08     哆啦A夢育兒

文/哆啦A夢育兒

現代社會中的教育是由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組成的一個多元、開放、完整的體系,三者之間只有有機整合,才能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整體教育功能。家庭是受教育者第一生活環境,對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對家庭教育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 由於受我國教育現狀和社會觀念的影響,當下的家庭教育在功能和追求上發生了「畸變」,越來越偏離家庭教育的應有功能,不斷向「學校化」的錯誤方向發展。

為什麼家庭教育出現學校化?

家庭教育屬於私人教育領域,而學校教育屬於公共教育範疇,二者在教育環境、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教育者的教育專業化水平、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徑以及教育過程等方面都有區別。

正是由於在性質、目標、內容、方法以及特點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功能上隨之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附庸,更不能被學校教育所取代,二者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係。學校是專業的教育機構,承擔著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任務,在知識性和專業性較強的學科教學方面,相比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著巨大的專業優勢,所以這一任務必須由學校教育來完成。但在當今社會,不少家長卻越來越將家庭教育的關注點聚焦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上,其結果是,家庭成為第二學校、家長淪為教師助手。隨著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地存在,家庭教育所應有的功能必然難以發揮。

然而當時這一問題並未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近二十年來,這一問題非但沒有任何改善,反而愈來愈嚴重,家長角色日益混亂,家庭教育功能逐漸異化,給受教育者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近年來,這個問題再次為人們所關注,但是由於我國教育研究的重點仍在在學校教育上,對其研究缺少從問題到原因,再到對策的完整分析上,取得的成果十分有限。

為什麼「家庭教育學校化」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

「家庭教育學校化」導致家庭教育功能異化使家長成為學科教學的校外助手,從而消減了家庭

對受教育者應有的獨特功能;而一旦家庭不能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一)課業負擔加重

一直以來,課業負擔過重都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道難題。一種情況是,為了追求升學率,學校常常安排過量的課時數,教師會為學生布置太多的作業,並要求家長督促完成。另一種情況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和要求的不斷深入人心,不少學校的學生在學校獲得了解放,但家庭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從學校手中接過了過重課業負擔的接力棒,為孩子安排了越來越多、越來越重的課外補習班。每個周末,在各大課外輔導班外等著接孩子的家長過多而導致的交通堵塞,成了城市司空見慣的一道「風景線」。

(二)興趣難以發展

鼓勵學生興趣發展,既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學生興趣發展不能止於課內,課程以外的資源往往更能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在學校中,一般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和社團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興趣,而家庭則因為沒有固定課業學習和作業,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興趣的發展提供條件。但是,在學校化下的家庭中,家庭教育逐步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家長積極、盲目地重複著學校的工作,甚至某些家庭給學生施加的課業負擔遠遠超過了學校,學生在家庭中的大部分時間只能花在完成學習任務上,參加各種自己感興趣的娛樂和學習活動的時間不斷減少,興趣培養和發展的機會與條件隨之越來越少。

(三)生活能力喪失

重視學生學業能力的發展主要是學校的責任,可現在很多家長比學校對此更加關心,想盡辦法為孩子提高學業成績。家長關心學生的學業成績並無不妥,但將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標則難免失當。一旦家長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學生的學業成績上,就必然會忽視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和引導。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家長對學生生活能力發展的忽視。生活能力是個體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能力,是其它能力得以實現或施展的前提條件,而學生的生活能力主要通過家庭生活及家庭教育而獲得。時下,對「高分低能」、生活不能自理的學生的報道和批評時常見諸媒體,縱觀這些案例,大都是由於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所致,而「家庭教育學校化」正是家庭忽視培養學生生活能力發展的重要推手。

(四)親子關係惡化

在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實踐中,親子衝突並不鮮見,而「家庭教育學校化」對於家長和學生的親子關係的危害顯而易見。情感教育是促進親子關係乃至其他社會關係良性發展的重要內容。過分強調學習成績,甚至交流中學習成績成為唯一話題,張口成績、閉口分數,卻忽視學生的情感需要的做法,嚴重影響了親子關係的健康發展。這些家長完全將本屬於學校的責任當成自己的工作,甚至有些家長的行為幾近學生的班主任。對於進入青春期的中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家長強制學生上課後輔導班,不僅難以帶來較好的效果,反而可能引發親子關係危機,長遠來看,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小編有話說:

「家庭教育學校化」的社會癥結在我國由來已久,給受教育者的學習、生活和身心發展帶來諸多負面影響。教源不均衡、家庭觀念偏差以及不合理的家校關係是「家庭教育學校化」的重要影響因素,需要從推進教育公平、改變評價機制、加快相關立法、變革家校關係等路徑來進行破解。

(本文由哆啦A夢育兒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感謝您的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F4Bs20BMH2_cNUgUTp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