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三變」改革,具體講是「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我曾赴「三變」改革發源地六盤水作過調研,從鐘山到水城再到盤州,農民談起「三變」頭頭是道。在米籮鄉與農民座談時我問:「三變」到底有什麼好?一位李姓農民說:「以前家裡窮,連媳婦都娶不上,搞『三變』後家裡富了,現在不僅娶了媳婦,還買了汽車。」類似的故事所到之處皆能聽到,這大概就是「三變」改革的魅力吧!
人們擁護改革,一定是改革能給他們帶來實惠。但應該追問的是,「三變」改革為何能讓農民收入奇蹟般增長?近幾年報刊推介「三變」改革的文章很多,遺憾的是從學理層面討論的卻不多。從學理層面看,「三變」改革的核心要義,我認為是增加農民的資產性收入。
我的思考是這樣:古往今來,農民一直是低收入群體。農民收入低並非農民不勤勞,而是農民沒有資產。比如舊中國的地主比農民富,絕不是地主比農民勤勞,而是他們擁有土地,可取得資產性收入。眾所周知,經濟學講分配,是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而要素所有者參與分配的比例,則取決於不同要素的稀缺度。這是說,誰掌握的生產要素稀缺,所占的分配比例就越大。
問題就在這裡。土地與勞動力相比,由於土地供給不能增加;而人口卻不斷增長。比較而言,土地會顯得稀缺。這樣,地主的資產性(土地)收入當然會高於佃農的勞動收入。由此推:一個人若擁有資產,不論資產為何,只要該資產的供應比勞動力稀缺,則資產性收入皆會高於勞動收入。大家想想,改革開放後先富起來的群體,有誰不是靠資產性收入致富的呢?
前面我說,「三變」改革的核心要義是增加農民資產性收入。而要增加農民資產性收入,前提就得讓農民有資產。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不難理解政府為何要推動「資源變資產」了。政府的用意很明顯,將資源變資產不僅可盤活農村的閒置資源;更重要的是,只有將資產確權給農民,資產才能變股金,農民才能變股東。
然而這只是農民增收的前提。讓農民有資產,並不等於有資產性收入,有資產與有資產性收入是兩回事。舉個例子,你投資1000萬元辦廠,一年下來若利潤為零,那麼你的資產性收入就是零。同樣道理,即便農民有資產,但如果資產不增值,同樣也不會有資產性收入。
所以我的第二個推論是:要讓農民有資產性收入,還得讓農民的資產增值。
資產增值通俗地講就是讓資產漲價。資產怎樣才能漲價呢?經濟學說:資產價格是人們對該資產預期收入的貼現。用公式表示:資產價格=資產預期年收入/銀行年利率。由於利率相對穩定,資產價格實際決定於資產的預期收入。
影響資產收入預期的因素多,而最重要的就兩個:一是資產的稀缺度;二是資產的當期利潤。物以稀為貴。供應稀缺的資產,收入預期當然看漲;而資產當期利潤,也會影響人們對未來收入的判斷。
六盤水的經驗證明:政府以「平台公司」為支點,用PPP模式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可以提升農民資產的稀缺度;而推動規模經營,則可提高農民資產的當期收益。
據水城縣縣長說,當地農民的房子之前並不值錢,2018年通了公路,農民在自己家開旅館,現在每平方米漲到了3000元。米籮鄉農民也告訴我,過去種獼猴桃8分錢一斤賣不掉。現在土地入股實行「標準化」生產,每斤漲到30元卻供不應求。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經濟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