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玫瑰痤瘡治療前期症狀加重?莫慌,正常現象

2019-11-26     醫學護膚叢醫生

咳咳,大家好,我是王瑞艷。

其實做我們皮膚科醫生這一行呢,最容易感受到芸芸眾生對臉的看重。

比如,年輕人臉上長個痘,其實客觀來說很正常,但是對患者來說那可是要了命了,比什麼考砸了、被綠了、沒錢了可怕多了。

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年輕時長痘,導致一輩子都自卑的例子十分常見。

年輕人關心自己的臉,這個大家都容易理解,年輕人嘛,顏值主義很正常。

可是年紀稍微大一點,比如三十多歲往後的中年人,這樣的人面對臉上長痘什麼態度?

年輕一點的朋友們可能會想,這些中年人嘛,天天想的都是車子房子孩子,哪有空管自己好不好看。

我告訴你們,這個觀點大錯特錯,這些中年人面對影響顏值的皮膚病的時候,表現跟年輕人沒什麼兩樣,都是焦慮不安,都是慌得一批。

所以我們皮膚科醫生,除了治臉外,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心理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就給大家看一個玫瑰痤瘡的100天治療案例,還是那句話,治療手法因人而異,但心態需要樂觀積極,我希望大家能從中學會自信,相信自己終會消滅掉那些讓你變醜的惡魔。

治療第一周(5月15日~5月23日)

這個患者是5月初在微信上找到我的(想加我微信的朋友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內回復關鍵詞「微信號」獲取),然後在5月15日的時候來到了醫院線下就診。

玫瑰痤瘡有個特點,就是陣發性潮紅(>>>戳戳這裡了解更多關於玫瑰痤瘡的知識),所以最開始她發給我的照片其實是未發作時候的,看上去不太嚴重。

其實吧,這名患者陣發性潮紅後大概是這樣的:

根據她的症狀,我給她開了對應的藥物。

用了幾天藥之後,患者的症狀看似有些加重,整個臉腫脹通紅,甚至長了水皰。

其實這種情況在玫瑰痤瘡患者中並不少見,很多病人都會有治療幾天後出現症狀加重的情況。

很多醫生不知道,這個其實是「赫氏反應」

赫氏反應(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是感染性疾病治療過程中發生的症狀臨時性加重反應,最早在15世紀就有記載,1895年和1902年,分別由Adolf Jarisch(阿道夫·賈里希)和Karl Herxheimer(卡爾·赫克斯海默)兩位醫生先後正式報道在梅毒的治療中發出這種現象。其發生原因是抗生素或藥物殺死病原體(最早是梅螺旋體,後來發現在真菌、寄生蟲、病毒感染疾病中也有類似現象[1])後,病原體釋放出大量抗原物質,使免疫反應加重。在一些皮膚問題如痤瘡、玫瑰痤瘡的外用護理、治療過程中也常有這樣的現象。這一現象應當與過敏相區別。

[1] Belum G R, Belum V R, Chaitanya Arudra S K, et al. The 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 Revisited [J]. 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2013,11(4):231-237.

過敏是免疫系統參與的、針對特定物質的反應。如果懷疑是外用物質過敏,可以在正常皮膚部位(如上手臂內側)塗抹,如果24-48小時後沒有出現發紅、起疹、瘙癢等情況,則基本上可以排除過敏嫌疑。

在痤瘡、玫瑰痤瘡的皮膚赫氏反應,是以毛囊為中心的「爆痘」,可以出現膿皰和炎症加重。其特點是不會所有的毛孔都出現,會有消退趨勢,或者消退和「爆痘」情況同時出現,此起彼伏,這種情況不必驚慌。值得注意的是持續加重的反應,因為赫氏反應過強、持續時間太久,會對機體本身造成傷害,因此需要請醫生進行治療,以控制反應強度。

冰寒.聽肌膚的話2:問題肌膚護理全書[M].青島:青島出版社, 2019-06:9-10.

這段文字摘自我師弟冰寒的書《聽肌膚的話2:問題肌膚護理全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看看。不過,我作為醫生明白這些知識,可患者不知道啊,她直觀感受到的就是病情的加重,可想而知她肯定著急。

可以感受到患者內心的焦急

這個時候,我很快給她調整了用藥方式,並且安撫了她。

上面提到了,治療初期症狀的反覆或偶爾加重都很正常,你可以理解這是正常的應激反應,所以又過了兩三天,患者整個臉都開始癢痛腫脹。

根據她的症狀,我給她調整了治療方式,但其實,這個時候我從患者的言語中看得出患者內心真的很難受。

(「救臉如救命」足以見得患者的心情)

病痛帶來的生理折磨本來就已經很讓人崩潰了,再加上給患者帶來的心理折磨,更是讓人絕望。

皮膚病患者真的非常不容易,經常是受到身心的雙重摺磨。

所以醫生不僅要治病,還需要給患者信心,其實說實話,比這個患者更重的玫瑰痤瘡病人我也治好過很多,有幾例我還發了朋友圈,因此,我就直接用事實來給予這個患者信心。

(當時是說的語音,識別不太準確,怪我普通話不標準吧嚶嚶嚶)

(必須要給予信心)

治療第二周(5.23~6.03)

其實,所有病人都有一個常見的情況,大家對症狀的加重更敏感,而對症狀的好轉更遲鈍。

比如你感冒的時候,多打幾個噴嚏都會覺得自己是不是症狀更重了,而另一方面呢,你可能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比昨天少打了幾個噴嚏。

所以,在治療的兩周後,這個患者又有一點著急了。

(其實圖片能看出來,已經沒有小疙瘩了)

但其實就像我剛才說的,這個患者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病情正在好轉。

這個階段,她臉上只是發紅,但已經沒有疙瘩了,證明已經在開始好轉了。

只是玫瑰痤瘡這個病有「陣發性潮紅」的時候,一旦出現陣發性潮紅,病人都會很慌,會亂想自己的病是不是毫無進展。

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大家要相信,你們是一天比一天更好的!

(繼續安慰)

而這次漸漸開始好轉之後,患者也度過了最難熬的時候。

漸漸好轉的後兩月(6月4日~8月24日)

其實,只要度過前期最難熬的時候,中後期的治療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從第二個月開始,病人的很多症狀都慢慢消失,這段時間的照片看下來,也是肉眼可見的痊癒。

(6月13日,已經不癢不痛了)

(6月18日)

(7月4日)

(7月18日,此時只有痘印了)

(8月14日)

(8月24日)

其實,最讓我開心的,還是患者心態的變化,從她的言語中,我能感受到那種快樂,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多年,終於見到曙光,走向黎明。

(7月4日)

(7月18日)

(8月1日)

(8月24日)

寫在最後

其實,每次看到患者感激的話,我都很高興。

人都是希望創造價值的,而對我而言,把病治好固然是價值,但是能夠通過治病讓病人由內到外的康復,把他們從病痛折磨中解脫出來,這對我價值更大。

與此同時,我也希望分享這些案例,來給正在治療的患者們一些信心。

別怕,我會一直陪著你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BF4r24BMH2_cNUgsK3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