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西點軍校學習,之後選擇做職業畫家,繪畫風格深受日本繪畫影響。長期在法國進行創作,曾經訪問過很多歐洲國家。他的作品風格筆觸生動,一氣呵成,色調微妙。他是19世紀最前衛的畫家之一,他就是美國畫家惠斯勒。
一、「任性」的藝術家
畫家母親肖像 108×214.6cm 1871
這幅畫是19世紀藝術家惠斯勒的代表作之一。原名叫做《灰與黑的協奏曲》,但現在人們都喜歡叫它《惠斯勒的母親》,如今藏於法國奧賽博物館。畫家於1871年完成了這件作品,1876年在巴黎沙龍展出,成為他繪畫事業的轉折點。戲劇性的是,這幅畫經歷了被美國大都會美術館退貨,隨後又被法國政府買下的崎嶇道路。
畫面中,畫家的母親側面端坐在椅子上,儀態端莊、神情平靜。在黑、灰二色為主基調的分割中,畫面整體井然有序,形成了肅穆安詳的氛圍。母親身體的曲線打破了背景垂直的窗簾、畫框,以及與其形成九十度的地腳線。這是惠斯勒眼中的母親。這樣一幅用大色塊組合構成的畫面,讓人們過目不忘。
隨便翻開一本西方藝術史,大多繞不開這幅作品。即使對藝術甚少涉獵的人,可能也在《憨豆先生的大災難》里見過它。在電影里,這幅畫的初次亮相就呈現出了眾星捧月的姿態。之後圍繞憨豆先生與這幅畫的糾葛,成為了劇情發展的主線索。
簡單來說就是:它很貴。
《憨豆先生的母親》,作者:Mr.Bean
為什麼這幅畫的在藝術史中的出場率如此之高呢?我們先來圍觀一下畫家的人生。
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1834年出生於美國,童年時期跟著父母遷往俄羅斯生活,11歲進入聖彼得堡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好景不長,由於父親去世,15歲的惠斯勒跟著母親回到了美國,就讀於著名的西點軍校。但顯然軍旅生涯並不適合他,與學校處處隔閡的惠斯勒,最終被被開除了。之後,他在華盛頓的土地測量局找到了一份繪圖員的工作,但又因為幾幅諷刺上司的漫畫而失去了工作。也許年輕的惠斯勒已經意識到,按部就班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於是,21歲失業的的惠斯勒來到了巴黎,開始了職業藝術生涯。
藝術家自畫像,1872年
二、白色交響曲
惠斯勒在法國生活了四年,之後遷居英國,在倫敦開設了自己的畫室。三年後,他創作的一幅名為《白色交響曲1號:白衣少女》的人物肖像畫接連被皇家藝術協會和巴黎沙龍拒絕。被權威體系拒之門外的他,把這幅作品送到了落選沙龍展出,結果得到了兩種極端的評價。畢莎羅、莫奈、德加等印象派畫家對這幅畫表示高度讚賞,認為是展覽上最重要的一幅畫。但同時也有人評論這幅畫「不同尋常的醜陋」。
來看看這幅畫到底畫了些什麼。
Symphony in White, No. 1: The White Girl(1862)
畫面中紅髮少女腳踩熊皮,神情坦然地站在我們面前。她的裙子是白色的,背後的背景布也是白色的。這幅畫呈現了空間距離、光線、物體紋理等透過眼睛所產生千變萬化的白色,以及它們與環境所構成的協調性。
雖然《白色交響曲1號:白衣少女》受到了異常苛刻的評價,但從不知妥協為何物的惠斯勒接連又創作了《白色交響曲2號》和《白色交響曲3號》。他借鑑了音樂的表現形式,調動畫面中一切元素模擬了交響曲。這三幅畫作成為了惠斯勒探索色彩和空間布局的著名系列作品。
白衣交響曲第二號:小白衣女孩(1864)
白衣交響曲第三號:小白衣女孩(1867)
然而,這時候又有評論家跳出來質疑了。中槍的是《白色交響曲3號》。理由是:「嚴格來說不是一首白色的交響曲」。
這麼說是因為畫面中出現的色彩顯然不止白色。然而惠斯勒也是個毫不含糊的人,他回應道:
「一首F大調交響曲里沒有其他的音符,只能不斷重複F,F,F?……呆子!」
敢於和評論家叫板的惠斯勒雖說是個自信+任性的藝術家,但在繪畫中模擬音樂將內容屈從於形式的藝術理念也不是他憑空想來的。19世紀中後期的英國正處在風光無限的維多利亞時代,穩坐世界經濟的頭把交椅。此時以英國為中心的工業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世界。在這個機械文明的時代,西歐國家的物質文化發也呈現出勢不可擋的發展速度。
因此,有一部分人開始擔憂了。他們認為人的主動性會被急速變化的社會文化所抹滅。此時,有那麼一批藝術家開始在作品中追求純粹的形式美。逐漸地,在他們當中形成了一套嶄新的理論觀點,他們的藝術實踐被後人稱作「唯美主義運動」(Aesthetic Movement)。
換句話說也就是「為藝術而藝術」。「Aesthetic」,這個詞源自希臘語「Aisthetikos」,意思是「感官的」。佩特、戈蒂耶、波德萊爾等人都主張這種「高級形式美的享受」。他們認為,藝術表現的內容應該是純粹的美,而不該為任何事物所服務,也與道德沒有關聯,不該具有任何實質性的信息傳播作用。
19世紀70年代是唯美主義運動的上升時期。從文學到音樂、美術、建築等領域都激盪起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浪花。甚至從對藝術的追求波及到了社會生活的品位導向,對服飾和家居裝飾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羅斯金訴訟案
孔雀房-免費美術館
《白色交響曲》系列的畫面始終籠罩在唯美的柔光中,然而創作它們的惠斯勒卻不是個溫吞脾氣。他是一個從衣著打扮到脾氣性格都是個「出挑」的人物。換做今天,也許可以成為藝術圈熱搜版上的常客。
由於他的藝術主張和張揚的性格,以致於他這一生中沒少和人起紛爭。比如,1876年,藝術家受僱於英國船商弗雷德里克·雷蘭,為他裝飾倫敦住所的餐廳。本來這是件歡歡喜喜的事兒,但是最終卻變成了僱傭雙方撕破臉的對立。如今,這個極盡奢華的「孔雀廳」保留在美國費利爾美術館。
又比如,距孔雀廳風波不久,他因為著名評論家羅斯金對其作品的公開詆毀,將對方告上了法庭。最終這個訴訟案,成為了唯美主義運動發展的重要事件。
1877年,羅斯金在一個展覽上看見了一幅名為《黑與金的夜曲:墜落的煙火》的作品。他對這件在他眼裡像是「速寫」的「未完成」作品表示難以忍受。
他在公開發表的評論文章中寫道「……從未想到會有哪個花花公子,把一罐顏料扔到公眾的臉上,還向他們所要200個基尼」。羅斯金沒意識到他給自己招來了多大的麻煩。因為這個「花花公子」名叫惠斯勒。
黑金夜曲:墜落的火箭 (1875)
當時,羅斯金在藝術圈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主張藝術需要承擔起社會道德的傳達義務。不巧,惠斯勒是個不打算在藝術作品中表露任何道德主張的藝術家。因此,羅斯金認為惠斯勒的創作不是嚴肅的藝術,無法承擔起社會責任。而他的這幅畫作正好可以證實這一點。庭審當天,惠斯勒為自己的作品進行了辯護。1890年,他在與他人合作的書《溫柔的樹敵藝術》中也記錄了這個訴訟案。
法庭上,惠斯勒被問及《黑與金的夜曲》創作了多久時間。他先是說一天,後來又補充說明第二天還補了幾筆。之後就出現了這次庭審中最出名的一段對話。
「噢,兩天!兩天的勞動,那麼,就為這,您要價兩百個基尼?"
「不!是為了我一生的修養。」
最終,惠斯勒勝訴。但他只得到了1/4便士的象徵性賠償。他為自己的藝術觀念贏得合法性的同時也導致了自己因支付訴訟費而破產。而另一邊,敗訴的羅斯金得到了朋友和支持者籌集的348磅12先令4便士,以示對他的支持。儘管如此,這場訴訟無疑也影響了羅斯金在藝術界的權威性,他辭去了斯雷德教授的職務。
在一定意義上,訴訟案成敗與否,關係到唯美主義理論在當時的正確性與合法性。因此一場小小庭審,成為了藝術觀念的裁判大會。
佩特認為,「在音樂中……可以找到完美藝術的真正典型或標準」,即音樂是最好的藝術表現形式。惠斯勒正是這一理論的實踐者,樂曲系列作品構成了他藝術生涯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他藝術觀念的最好代言。他將繪畫與音樂創作相聯繫,不斷地嘗試表現不同的畫面節奏。作為一位把形式美貫徹到底的藝術家,惠斯勒強調「人像畫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現的內容。」可以說,他作品中的人物、擺件和場景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真正重要的是這些元素所組成的色彩節奏和畫面氛圍。
惠斯勒部分作品:
夜晚:藍銀切爾西 (1871)
夜曲:藍色和金色-古老的巴特西大橋(1872-1877)
藍色和銀色:巴特西大橋(1871-1872)
玫瑰與銀:來自瓷器之鄉的公主 (1863-1864)
肉色與紅色的和諧 (1869)
紅白交響曲(1868)
藍粉交響曲 (1870)
灰綠和諧:西西里·亞歷山大小姐(1872-1874)
粉色和灰色的和諧:瓦萊麗.梅女士(1881)
布萊克第5號:默克斯夫人(1881)
橙色紙條:甜品店(1884)
懸崖峭壁 (1884)
來源:意象海
-END-
我們尊重原創,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聯繫我們
地址:北京市宋莊國際藝術區龍吟雅風
官網:http://www.art579.com
投稿郵箱:art5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