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將從這3方面徹底改變房地產!看懂了才能掌控未來

2020-02-16   明源地產研究院

調控的「灰犀牛」還在,又現疫情的「黑天鵝」。有人說,疫情是最嚴厲的調控。這一點不錯。2020年,註定是房地產行業坎坷波折的一年。

當然,這也並非全由疫情引起。行業很多細微的變化,早已發生。只是疫情大大加快了這一進程。

疫情對各行各業來說,無疑都是一次危機,但每一次危機之後,總有不少企業逆勢上揚,甚至會突破以前從來沒有達到的規模,奠定了更堅實的江湖地位。因為每一次危機過後,都會導致新變化、帶來新機遇(人們心理的變化,行為方式的變化,消費偏好的變化等),誰能抓住這個機會,誰就能逆勢而上。比如,2003年的「非典」就讓京東和淘寶上了不止一個台階!

對房企來說,當下盡最大可能展開生產自救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時也要注意為未來做好準備,這不僅事關房企,也關乎身處其中的每一個地產人。下面,明源君將從行業層面、企業層面和個人層面分別來論述。

對行業

幾十年的模式將被顛覆

產品會迎來一波小升級

中世紀的瘟疫改變了整個歐洲的社會結構。此次疫情遠沒有那麼嚴重,但其對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房地產行業自然不例外。

一、發展模式之變:高槓桿的土儲驅動模式將被顛覆

疫情衝擊下,很多企業說撐不過3個月。其實,能撐3個月已經不錯了,就明源君所知,最近已經有多家房企的資金鍊斷裂裁員。

這跟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模式緊密相關。一直以來,我國房地產行業都是高負債、高槓桿、高周轉的「三高」發展模式。

得益於巨大的人口和城鎮化紅利,這種發展模式造就了一大批敢賭的房企——今天的土儲就是明天的規模,敢在低谷借錢、拿地,就能彎道超車!

可是,隨著地價和房價的價差越來越小,如今土儲已成雙刃劍。一些前幾年砸重金拿地試圖讓自己變成大魚的房企,最後被另一條大魚給吃了。

2020年,若非政策全面寬鬆,即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2月底除湖北以外,其他城市的疫情基本結束),全年商品房的銷量也會下滑。

雖然近幾天有幾個城市「救市」,但主要集中於土地市場稅款減免、緩繳等,像安徽省房地產商會那種「我全都要」——徹底放開限價、限購、限售,降低首付的無理要求,是不可能的。

總規模下滑,競爭將變得更加你死我活,收併購將掀起新高潮。這會促使整個行業反思,加速告別「三高模式」,進入到製造業和精細化管理的階段。

有前瞻性的房企早就在主動降槓桿,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比如恆大。面對此次疫情,恆大不僅捐款額位列房企第一,而且第一個宣布將假期延長到2月16號。

敢擔當的背後,是底氣。這可以追溯到2017年,恆大從「三高一低」模式向低負債、低槓桿、低成本、高周轉的「三低一高」模式轉變。

二、買賣關係之變:無理由退房將成為標配

最近,恆大放出新的大招:交5000定金就可以獲得一套房的認購權益,客戶自己買5000抵2萬;推薦別人購買可以獲取1%佣金及1萬元獎勵,並返還定金;第三方購買,定金全退,並給予補償金5000元;未成功購買,定金也全退。

這相當於是一個收益極高且保本的投資!與線上購房是一套完美的組合拳!是「無理由退房」的升級版!

恆大已經向全行業發起挑戰了,其他開發商跟不跟?2015年,恆大啟動「無理由退房」的舉措,開行業先河。可是,緊接著,一輪牛市就來了。一房難求的大勢下,「無理由退房」基本失去了意義。但這一次不跟不行了。京東、淘寶天貓上幾十塊錢的東西都7天無理由退貨,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房子,不無理由退貨,誰敢線上下單?

短短几天內,已經有不少房企跟進,退房期限從7天到半年的都有,比如中南置地。敢這麼乾的,都是有實力有底氣的。明源君認為,鑒於我國總體上已經不缺房子等,購房者對房子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無理由退房將成為常態。因為最早這麼乾的房企,一定會嘗到甜頭!

三、產品邏輯之變:產品升級,不重視創新真不行了

這個春節絕大部分人都呆在家裡自行隔離。要在家裡連續呆上14天,人們才發現多麼的不舒服,甚至有人感染本身,就跟房子不好密切相關。

疫情過去之後,社區、住宅產品必然會迎來一次小升級。

從整體上來說,綠色健康社區、智慧社區將逐漸成為潮流。綠色健康不用多說,即便是沒有疫情,這類社區也是受歡迎的。但是,類似通過中央空調這種方式節能的綠色,恐怕會被消費者用腳投票,因為病毒可以通過中央空調傳播。

智慧社區,過去很多人認為那只是一個噱頭,但一旦面臨需要隔離的時候,其重要性馬上就凸顯出來了。

比如,這次疫情一經公布,立馬引發了恐慌,不少根本沒問題的也湧入醫院,增大交叉感染的風險,如果能夠遠程查診會好很多;再比如,隔離期,很多人一早就要起床在盒馬鮮生等平台搶菜,否則晚了就沒了,如果智能家居能幫你搞定這些事,是不是會好很多(平常也可以增加效率)。

這些,此前金科新一代產品「生命建築」就可以做到。其有三大特點:1、智能化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2、智能化場景從房子延伸到整個社區;3、智慧+綠色,讓綠色從「綠」變為「深綠」。

業主的體溫、脈搏、血壓、心電、呼吸以及血氧等多種身體生理指標的測量可以通過智能手環被讀取,傳送到大數據中心,醫生在線查診並給出建議。智能廚房根據業主口味,不斷調整菜譜,並可以自動下單(提前設定好)購買……

低密度社區當然是最好的,但大城市裡,能消費得起的終究是少數,因此還得從功能上想辦法。

比如,雙衛生間將成為標配——即便是90平的小三居。面積更大一點,要三個衛生間。另外,衛生間下水管道處理,預防反水氣體傳播病毒等設計,都需要改進升級。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復合業態的項目將更受追捧。比如,杭州萬科2022項目,規劃了10幢住宅、1幢超甲級寫字樓、4幢總部級獨棟辦公和2萬方濱水商業街,居住、辦公、生活,在一個內部完善的有機系統里就能妥善解決。

項目用10米板,把整個濱水住宅社區抬高10米,從而突破了以往封閉式、圍合式的傳統社區營造模式。

以10米板為界,10米之上,住宅因為高度完全獨立成私密性極高的居住區;10米之下的空間則是半開放式的城市打卡地與遊樂場。業主們穿著拖鞋睡衣走到樓下,就能享受城市的繁華和熱鬧,大大節省了人們的通行時間。真有疫情,很小範圍就可以解決一切所需,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

2022項目開放國際的生活方式(圖片來自項目效果圖)

對房企

規模大不代表生命力強

需要走向高質量高技術

類似此次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不可預測,「灰犀牛」不可避免。知道規律如此,你也改變不了。咋辦?改變不了世界,你就改變自己,不斷努力地進化疊代,去更好地適應這個世界。

第一,提高財務質量,降槓桿、去負債。去年以來,不少房企資金鍊斷裂,陷入破產倒閉的境地,就是因為槓桿過高,稍微遇到銷售不暢,立馬就會倒下。

旭輝董事長林中在去年的總裁峰會上表示,雖然現在很多房企經營槓桿用得很高,但其實還有很多空間,經營的效率,特別是資金的效率提高30%還是能做得到的,現在行業還是太粗放。

第二、高度重視產品和服務。銷售和盈利都要立足在產品和服務做好的前提下(考慮到無理由退房將成為標配,你也必須要死磕產品)。

近年來物業越發受到重視,經過此次疫情,重要程度再上新台階。疫情肆虐,一個社區的防護底線就是通過良好的物業服務來堅守的。

這段時間,大家通過朋友圈或者親身體驗,相信也做出了比較——不同物業公司差距非常大。

甚至有人認為,這會孕育出新機會:物業公司可以替代地產開發公司進行地產建設,形成建設+運營的一體化管理模式,人力、行政、財務等職能部門全部外包第三方機構進行管理,僅保留業務部門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智能機械進行施工建設及智能化管理,減少施工人員的投入。

第三、由純開發走向租售並舉。旭輝總裁林峰即表示,自身免疫系統才是健康根本,個子大不一定代表免疫力強。

現在的各個百強排行榜其實是百大,未來房企百強不僅要規模,還要質量(利潤)要效率(ROE),更要有安全邊界——負債率的控制;還要有存量資產經營能力,增量會減少,但存量不斷在增,想長遠發展,就繞不開存量的經營管理。強存量經營能力,能吸引資本的加持和獲取低息的資金,會是一條深的護城河。

第四,數字化、科技能力。這次疫情,讓很多人真切感受到了在線的價值。當武漢封城,全國各地都在自我隔離,取消線下各種活動的時候,擁有線上平台的企業反而是大展手腳的時候。

此前,人們一直調侃房地產是離網際網路和科技最遠的行業。如今,很多房企已經走在前頭,但依然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這次疫情嚴重的地區,不少物業紛紛離職。這時候咋辦?科技就派上用場了。比如星河產業集團,就引入噴霧消殺YOGO機器人,既保護了物業人員,又能夠為辦公場所做很好的消殺。

再比如裝配式建築、裝配式裝修這些以前不太被重視的,往後都有望流行起來。綠城的裝配式精裝樣板房,15天就搞定了,而且是拆卸式的,十分環保。對疫情過後,急於賣房的房企來說,不可或缺。

第五,組織管理模式變革:領導優於管理。關注管理的人,更多的是關注預算與計劃、職責劃分與權力界限,他們往往更關注指令和流程,關注控制與問題。事實證明這很難應對危機。而關注領導的人,更多的是關注方向與目標,如何聯合組織成員,如何激勵和鼓舞人們去實現目標。

去年已經有不少標杆房企在調整組織架構,共同點都是組織扁平化、加大對一線的授權、總部為一線賦能。變革和沒變革的差異,通過這次疫情各房企的反應,就可以一覽無餘。

對地產人

人才結構優化時刻在發生

自我需要加速疊代進化

2月8日,北京K歌之王宣布:因疫情影響,公司財務承受巨大的壓力,公司決定與全體員工200多人解除勞動合同,30%員工不同意則破產清算。

2月10日,新潮傳媒宣布裁員500人,占總員工數的10%,將涉及公司的銷售、開發、服務等部門,同時,高管集體降薪20%。

……

有人因此調侃說,2020年的這場冠狀肺炎讓我明白:不是工作需要我,是我真的需要工作!

明源君認為,此次疫情對各行各業的衝擊確實不小,但並非根本原因,頂多只是催化劑。比如,有人就指出新潮傳媒從2018年初就開始裁員了。

事實上,過去一兩年,很多房企也在「優化人才結構」。疫情的衝擊,會大大加速這一進程。

企業在自身都沒法生存、需要自保的時候,往往是不顧一切的。這是商業的本質,也是人性的本質。

作為其中的一分子,你需要居安思危:我是否會是被裁掉的那一個?這次幸運地躲過了,下一次呢?如何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此次疫情中,盒馬鮮生招收其他餐飲企業歇業員工做臨時工,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舉措,更是一個共生價值的舉措。那麼,作為地產人的你,是否有這樣被「利用」的價值?如果你的公司往地產上下游拓展新業態,你能否勝任?

這次疫情以一種極為特殊的方式,改變了人們出行、溝通以及工作行為習慣,人們從開始的不適應,到想辦法適應,到現在已適應在線、獨立、協同工作的模式。

智能協同是企業需要擁有的工作方式,因為這種新的工作方式,可以讓組織成員更加具有創造力,發揮更大作用;可以讓企業動態應對變化……

智能協同的工作方式,每一個工作單元成員,可以靈活便捷的組合,組織成員也可以同時在各種不同的組合之中,信息要求更加透明、對稱,而成員之間是圍繞著任務展開工作,而不是圍繞著權力或者流程展開工作。看起來這更自由了,但工作量一點都不少。這些天不少地產小夥伴說,雖然沒去公司,但在家裡上班,工作量是平時的兩倍。這樣的節奏,你能否適應?

這次疫情還將促使人們反思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健康和財富:

996是拼搏奮鬥,但你45歲的人非跟25歲的拼加班,那你肯定輸。免疫力才是一個人最大的競爭力,是可以摧毀一切商業邏輯的降維打擊。(作者:明源地產研究院 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