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億噸畜禽養殖糞污必須要處理!國家給政策,三大商業模式隱藏千億級財富

2019-08-26     中國鄉村之聲


統計顯示,我國每年養殖畜禽200億頭只,產生糞污30多億噸,畜禽糞污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

福建省畜牧總站高級畜牧師卓坤水說:「這些糞污用不好,就是最大的污染;用好了,就是珍貴的寶藏。」

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起,原農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安排中央資金176.5億元,支持畜禽糞污處理利用設施建設,實現585個畜牧大縣全覆蓋。目前,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0%,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63%,比2015年分別提高了10和13個百分點。

畜禽糞污治理三大商業模式

一、有機肥產業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演變成有機肥,這是國家提倡的政策。早在2017年,當時的農業部就印發了《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要求以果菜茶生產為重點,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涉及柑橘、蘋果、茶葉、設施蔬菜等四大類經濟作物及其主產區。並指出到2020年,果菜茶優勢產區化肥用量減少20% 以上,果菜茶產區和知名品牌生產基地(園區)化肥用量減少50% 以上。

另據統計顯示,我國蘋果種植面積約有3000多萬畝、茶園面積4316萬畝、柑橘面積3000多萬畝、設施蔬菜達5700餘萬畝。方案提到的作物的種植區域基本是優勢產區,傳統上化肥使用量大、需求旺盛。如若行動目標按計劃實現,將對上述作物產區的化肥銷量帶來極大衝擊,化肥企業在該地區的市場占據率或將急劇下滑,有機肥企業將備受青睞,迎頭趕上。

目前全國有機肥企業大約是2300家,總產能超過3500萬噸,僅占肥料整體使用量的20%左右。未來有機肥使用量將繼續維持較快增長態勢,行業市場規模復合增速在15%-20%區間內,以17.5%估算,2020年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900億元。

如此看來,在政策加持的利好情況下,有機肥將會大有可為。

二、沼氣產業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演變成沼氣,最適合農民創業或者小企業發展。2018年11月,農業農村部與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7個省(市)人民政府簽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省推進合作協議》,通過部省(市)聯動,探索整省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機制和模式,把7個省(市)打造成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標杆樣板,為其他地區做表率,示範帶動各地加快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7個省(市)承諾確保提前一年完成國家「十三五」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目標。

其中,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演變成沼氣擁有三個優勢: 項目生產的沼氣通過沼氣發電機組發電; 沼液全部通過資源化利用或經處理達標排放; 沼渣用於生產有機肥。

從環保生態上來說,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演變成沼氣解決了生態型沼氣項目中,沼液無處消納、沼渣無處堆放的問題,減少了養殖業帶來的環境污染,改善了生態環境,利國利民。

另外,2011-2018年我國沼氣行業市場規模從7.89億元增長至18.2億。

三、種養結合

糞污全量還田模式對養殖場產生的糞便、糞水和污水集中收集,全部進入氧化塘貯存,氧化塘分為敞開式和覆膜式兩類,糞污通過氧化塘貯存進行無害化處理,在施肥季節進行農田利用。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衍生出種養結合模式解決企業成本問題和農產品品質問題,有利於企業增收和提高競爭力。

三個案例:個個都是賺錢項目

近年來,各地積極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不僅讓畜禽糞污這一曾經最大的農業面源污染源轉化為珍貴的寶藏,同時還讓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一、豬場「零排放」

在福建省福清市一家現代化豬場內,半自動化機械將收集的養殖糞污噴洒至墊料上。這是福建首創的「異位發酵床」技術,發酵後的糞污可以作為有機肥源,並可以讓養殖場實現污染「零排放」。

據了解,這個現代化養豬場利用「異位發酵床」技術,糞污通過預埋的管道,輸送到另一個廠房的儲液池內。只要輕輕按下按鈕,一台半自動化機械就能將收集好的糞污撒到木屑、穀殼等墊料上,發酵後既是上好的有機肥原料,也是培養菌菇的優質基質。

如今,受益於沼氣、發酵、生產有機肥等糞污無害化處理方式的推廣,全國許多畜牧大縣從「髒亂差」變得「潔凈美」。以福建省為例,74個畜牧縣已投入各級財政資金5.57億元,全省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88%,規模場畜禽糞污處理裝備配套率達95.5%,走在全國前列。

二、農田現生機

不久前,福建省南平市水吉鎮玉瑤村有21畝集體地由村民公開競價承包,價格從900元一直加到1100多元。就在3年前,玉瑤村每畝好地的租金不過300元,差一點的地白送都沒人種。村民暨猷滿說:「那是因為之前上化肥種一季水稻,地就『沒勁兒』了。現在上沼液了,一年種3茬還肥得很。」

村民所說的沼液,來自村裡的一家規模奶牛場。通過新上的沼氣工程設施,奶牛的糞污可以產生沼氣,用來生火、發電和供熱,沼渣可做有機肥,沼液還田肥力大。這些,全部免費提供給周邊的村民。

人靠五穀養,田靠糞土長。說起沼液的好處,當地村民們七嘴八舌聊起來:「用了沼液以後基本不用化肥,一畝地省下200元肥料錢」「用了沼液的地,種出來的菜新鮮,摘下來放幾天都不會幹」「土變得又松又肥,一畝水稻漲400斤」「肥力夠了,種完水稻,還能種一茬玉米,再種一茬芥菜」……

「現在在家種地比打工合算。」村民葉旺笑著說,他家用上沼液後,1畝地純收入增加了近3000元,改變了他和其他村民的生活軌跡。「現在是農田有活力,農民有收入,農村有希望。」近幾年,回到玉瑤村的人多起來了,村裡的種植面積也從不足700畝增加到近2000畝。

三、「棄物」變資源

福建省光澤縣有一家全國最大的白羽肉雞自繁自養自宰一體化企業,每年生產帶來的大量雞糞、羽毛、骨頭、血液等廢棄物,幾乎全部通過不同的技術與設備,變成了寶貴資源。

這家企業下屬的飼料公司,將雞骨架、雞頭、雞腸等廢棄物做成水產飼料,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大量蒸汽和熱水又被重新送回一公里之外的屠宰場和加工廠,用於燙雞拔毛。

另外,這家企業旗下的能源公司,通過使用雞糞和穀殼混合物燃燒帶動汽輪發電機組發電,是亞洲最大的雞糞發電廠。每年可消耗雞糞30萬噸,發電量2.1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1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萬噸。

本文來源:農業農村部網站、新華網、今日頭條號「農業行業觀察」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李沛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張磊、靳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9d4z2wBJleJMoPMwt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