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閱讀面面觀:「雲」上讀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深潛

2020-06-09   人民文學出版社

原標題:數字閱讀面面觀:「雲」上讀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深潛

數字閱讀面面觀:「雲」上讀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深潛

文 | 中國作家網 虞婧

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電腦之外,閱讀器、手機、iPAD、掌上閱讀機等數字終端越來越豐富,與閱讀相關的應用程式也已經數不勝數,數字閱讀在新世紀以來閱讀生活中的占比日益增加。

「數字」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閱讀對象的數字化,閱讀內容以數字化方式呈現,如電子書、網絡小說、新聞APP、網頁等;二是閱讀方式的數字化,閱讀載體不再是平面的紙張,而是帶螢幕顯示的電子儀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後,「雲」上閱讀與分享成為更加普遍的需求。人們越來越關心,隨著人工智慧、5G等技術的發展,數字閱讀又將迎來哪些新變化與新挑戰。

(一) 當閱讀搭上數字快車

當前,數字閱讀、雲端知識消費、網絡互動、多場景應用等數位技術為閱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形式。據《人民日報》報道,在疫情防控期間,50餘家數字閱讀企業開放80多個免費閱讀專區,僅在2月,用戶瀏覽量就超過52.8億人次,閱讀量超過72.2億人次,閱讀時長超過3.3億小時,下載量超過2.4億次,新增註冊用戶突破1億。

2020年4月,多個部門和研究機構相繼發布了一系列與數字閱讀情況等相關的調查報告。

4月20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線發布「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調查發現,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1.1%,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個百分點。其中,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9.3%,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個百分點。

國民閱讀率

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

4月23日,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雲上大會正式在「雲端」開幕,《2019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同時發布。白皮書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總量達到4.7億,人均電子書年接觸率近15本,每周閱讀3次及以上的用戶占比達88.0%。2019年中國數字閱讀整體市場規模已達到288.8億,同比增長13.5%,其中大眾閱讀市場規模占比逾95%,是產業發展主導力量。

4月28日,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圍繞網際網路基礎建設、網民規模及結構、網際網路應用發展、網際網路政務發展、產業與技術發展和網際網路安全等六個方面,力求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數據展現,綜合反映2019年及2020年初我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我國網際網路基礎資源狀況持續優化,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4.5%,較2018年底提升4.9個百分點,且城鄉之間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差距縮小5.9個百分點,數字鴻溝不斷縮小。毫無疑問,網際網路發展的堅實基礎,成為了我國數字閱讀發展最基本的保障和最根本的推動力。

其中,網絡文學的發展占據重要地位。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55億,較2018年底增長2337萬,占網民整體的50.4%;手機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53億,較2018年底增長4238萬,占手機網民的50.5%。網絡文學持續穩定發展,內容品質大步提升,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數字閱讀的發展。

2015.12-2020.3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2015.12-2020.3手機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面對數字化發展新趨勢,一些省市也做了相關的閱讀調查報告,並相繼推出措施加快數字閱讀建設,推動全民閱讀步伐。

2019年,江蘇省全省居民人均讀書13.06本,其中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5.15本、電子圖書7.91本,電子圖書閱讀率為61.88%,較上年提高3.64個百分點。全省居民數字閱讀率達87.74%,比上年提高2.82個百分點,居民數字閱讀仍然以手機為主,占84.12%。「網上免費閱讀」仍然是全省居民閱讀的主要途徑,占69.17%,比上年提高4.37個百分點。《2019年深圳閱讀指數研究結果報告》顯示,深圳閱讀指數近3年平緩提升,城市全民閱讀基本建設持續提升,整體閱讀環境日臻完善,居民閱讀習慣不斷養成和強化,圖書閱讀率、報紙閱讀率、期刊閱讀率及數字化閱讀率遠高於全國水平。

為全力打造智能化數字閱讀,天津市推出了農家書屋、城市書吧深化改革,開展「雲課堂」網絡直播閱讀等活動,探索「供需菜單」「百姓點單」服務模式,還將與得到、喜馬拉雅等數字平台共同推動智能數字閱讀發展。河北省各級圖書館、新華書店、出版社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台、微博、短視頻平台等,加強數字內容建設,開展了內容多樣、形式新穎的閱讀推廣活動,方便讀者參與,力求為讀者帶去豐富的文化體驗。

(二) 晃悠的方向盤

數字閱讀乘科技快車,「圖」「文」「聲」三者兼具, 內容豐富,涵蓋面廣,相關信息多元,以交互性和參與感強的優勢提升了用戶閱讀體驗。

中國數字閱讀市場發展迅速,帶動了豆瓣閱讀、微信讀書、網易蝸牛讀書等讀書軟體的問世和疊代。分享書評、發起話題討論、與人共讀等互動功能也被普遍嵌入這些軟體。「讀紙質書有時候讀到精彩之處無人訴說,有時候看到不明白的內容也無人可問,只能憋在心裡。而看電子書有互動功能,隨時隨地都能和書友交流了。這也是很多人喜歡數字閱讀的原因。」有讀者說。

數字閱讀的新趨勢引人關注,新穎的模式也大大提高了民眾的參與度。然而,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也發現,我國成年國民網上活動行為中,以閱讀新聞、社交和觀看視頻為主,娛樂化和碎片化特徵明顯,深度圖書閱讀行為的占比還是偏低。

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上網率為81.1%,在我國成年網民上網從事的活動中,59.0%的網民將「閱讀新聞」作為主要網上活動之一,有30.3%的網民將「查詢各類信息」作為主要網上活動之一。同時,網際網路的娛樂功能仍然占據很重要的位置,有60.2%的網民將「網上聊天/交友」作為主要網上活動之一,有56.9%的網民「看視頻」,45.8%的網民是「網上購物」,39.2%的網民選擇「在線聽歌/下載歌曲和電影」,26.7%和20.1%的網民分別將「網絡遊戲」和「即時通訊」作為主要網上活動之一,「閱讀網絡書籍、報刊」的比重只有20.5%。

就閱讀而言,學者唐小兵把我們當下的閱讀分為兩種:一種是嚴肅閱讀,這種閱讀倡導回歸經典性和思想性,認為閱讀不是一種消遣,而是通往心智成熟的有效方式,一種艱難卻值得為之努力的精神長成;另外一種閱讀即是網絡閱讀,伴隨各種新媒體空間的崛起(包括各種論壇、博客、人人網、微博、微信等),中國人的閱讀發生巨大卻未必深刻的轉向,越來越多的閱讀指向了對信息的追趕與抓取,強調「信息抓取能力」的體現,這類閱讀追求一種即時的、顯著的效果,就像注射腎上腺激素一樣強調立竿見影的結果。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濤甫在《在「流量」時代如何讀書?》一文中,把數字閱讀或網絡閱讀稱為「流量」式閱讀。他認為,這種閱讀因深陷於網際網路語境,被信息巨流裹挾,難以沉潛、深入、系統,視覺很忙碌,思維很潦草,心靈很焦慮,並憂慮地指出馬克•鮑爾萊恩的一項發現:在網絡中可以養成一種識讀能力,它能加快溝通的速度,同時促使每個人的措辭和風格趨於同質化。但這些能力無益於習得知識;無益於形成別具一格的語言特徵和行文方式;無益於獲取持久連續的推理能力;無益於培養洞若觀火的解讀能力。因此,很多業界人士也提出,在時間被不斷碎片化、不斷被分割的情況下,在無意識的娛樂化傾向中,對深度閱讀的呼籲仍有意義,這個意義將最終關乎國民素養提高、文化自信的增強乃至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閱讀已然搭上數字快車,然而如何把控方向盤,仍值得每個人深思。

(三) 數字閱讀「上車指南」

海量的資訊、五彩繽紛的知識風景、形形色色的故事內容……普通人面對數字閱讀,到底何去何從?張濤甫認為,既不能與數字化的世界隔離,像少數知識「遺民」那樣,把自己宅在傳統閱讀的城堡里,也不能隨波逐流就此被資訊的海浪裹挾、劫持,而是有迎也有拒。

所謂「有迎也有拒」,就是既要善於利用網絡時代的利好,也要有所抗拒。利用網絡優勢,把閱讀觸角延伸到知識網絡中,利用網絡技術提供的便捷的可及性,可將選擇的靶向對準自己的知識目標地。「如今,網絡的知識格局呈現出島狀分布狀態,每個知識島嶼的風景是不一樣的。我們沒有能力和時間擁有所有的風景,那就只能選擇有限的目標,把自己的注意力和興致停靠在確定的知識島礁上。」只有更有選擇性地規劃自己的閱讀生活,才能避免過多的碎片化閱讀,避免寶貴的閒暇時間被無目的、無主題的閱讀所透支。

那我們要抗拒什麼?張濤甫同樣給出了生動的比喻:「在眼花繚亂的資訊面前,我們反而選擇了『下沉』的姿勢,順著舒服的滑梯下滑,不願意『引體向上』,甚至自甘墮落,窩在自己的『舒適區』里,躲避崇高和深沉,繞開『燒腦』資訊,追逐那些簡易、刺激、戲劇化、圖像化的知識,甚至把自己的閱讀需求整體打包託付給『羅振宇』們……」即使是數字閱讀,我們仍然呼籲,科技帶來的海量與迅捷,並不是懶惰的藉口,拒絕「淺閱讀」,走向「慢閱讀」與「深閱讀」,才能真正地獲得思想和智慧,數字閱讀同樣需要腳踏實地,同樣需要「水滴石穿」。

「其實數字閱讀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是圖書館資源的數字化,使得古籍文獻資料的搜索不再那麼麻煩,古籍圖片一目了然,對研究來說非常便捷。」一位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在採訪中這樣說到。

(四)「風口」上的數字閱讀還能怎麼飛?

人們日漸養成的數字閱讀習慣和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也為我國數字閱讀產業不斷壯大、疊代升級奠定了重要的用戶基礎。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正在快速形成閱讀新風潮和產業新風口。

因為疫情,2020年第六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採用的是雲端辦會模式,以「e閱讀,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以「5G+,新閱讀,新體驗」為辦會方向。

手機掃碼就可以體驗全媒體圖書館,進入雲VR書店就可以進入鍾書閣、曉風書屋等「網紅書店」的實景,5G技術帶來的全息、全場景的AI聽書體驗已經成為可能……數字閱讀產業發展正以科技為翼,產業進程不斷加速,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技術先覺,萬物互聯,人工智慧和5G時代的賦能給數字閱讀帶來的空間和可能性還有多少?沉浸式閱讀,交互性升級,這趟全民數字閱讀快車將駛向何方?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主要發現》

《「e閱讀,讓生活更美好」——第六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將於4月23日線上開幕》

《第4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

第4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全文

《江蘇:全民閱讀指數「指揮棒」作用顯現》

《深圳:閱讀指數近3年平緩提升》

《河北省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情況調查》

《天津:雲端分享智慧閱讀》

《數字閱讀讓讀書不再孤「讀」》

《在「流量」時代如何讀書?》

作者 | 中國作家網記者 虞婧

微信編輯 | 鄧潔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