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單仁行陪伴你的第1373天
最近幾年,敗退中國的洋巨頭,真的是數都數不過來。
而還沒敗退的洋巨頭,也感受到了一股寒意,向來高冷的MUJI開始接連降價。
一向不依賴網際網路的宜家,也開始觸網,大家抱作一團,只想在中國市場繼續深耕細作,少關點店。
可是呢,在這群入華的洋巨頭裡,就有這麼個「奇葩」的存在。
別人瘋狂關店,它就瘋狂開店,別人遭遇電商狙擊,它反而線上線下賣得一樣紅火。
光2017年的全球零售營業額,就達到1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57億,全球開店上千家,光中國就有267家。
在它們的店裡,店員會帶著顧客一起練瑜伽,在裡面你還可以打羽毛球,跑步,甚至是打高爾夫。
這家奇葩的體育用品公司,就是來自法國的迪卡儂。
在全球關店潮中,迪卡儂是怎樣做到逆勢增長的呢?
這裡面有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它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運營模式,一個是打造讓進店顧客都能放開玩的用戶體驗。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我們先來說說它的運營模式,去過迪卡儂的人都知道,迪卡儂的產品價格很低,質量也還不錯,這跟它的運營模式有很大關係。
在迪卡儂之前,中國體育用品行業有兩種模式。
第一種是李寧、安踏這樣的製造商,從設計、生產到經銷商渠道一手搞定。
另一種是滔博、跨世這樣的品牌代理商,手裡同時運作多個國外品牌,通過布局終端門店提升渠道價值。
迪卡儂在體育用品行業就比較特立獨行,它通過控制產業鏈兩端,把產品設計、原材料採購和商場運營抓在自己手裡,中間的製造環節由OEM廠商完成。
這種模式,決定了迪卡儂做的是全品類覆蓋,去到迪卡儂你會發現,無論你喜愛的運動再小眾,你都不會空手而歸。
講完它的運營模式,我們來講講它的用戶體驗,它的用戶體驗實際上跟宜家沒有太大區別。
比如宜家是隨便你逛,迪卡儂是隨便你玩。
比如宜家的門店很大,迪卡儂的門店也很大。
還有配套的籃球場足球場跟停車場,每個門店還得留出約15%的室內使用面積供顧客體驗。
當然了,光是給地方讓用戶體驗,是沒辦法打造超出同行水平的用戶體驗的。
這就要講到迪卡儂的「殺手鐧」——店員。
迪卡儂的店員特別在哪?
要知道,別人家店員的工作一般要推銷產品沖業績,但迪卡儂店員的主要任務,就是陪玩。
迪卡儂的店員大多都由專業運動員訓練或有相關從業經歷,你可以在迪卡儂免費學任何你想要學的運動,也可以找到專業的人士諮詢動作技巧。
上海就有家迪卡儂,裡面教顧客示範揮桿正確姿勢的店員,這個店員是寮國前高爾夫球的國家隊隊員。
也許這些反常規的做法,看起來又笨又蠢,但做生意,還有什麼比滿足用戶的體驗,更理所應當的事呢?
雖然現在談到用戶體驗這個詞,很多企業都知道,甚至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但能做得像迪卡儂這麼好的,卻很少。
那麼,迪卡儂的用戶體驗我們能學嗎?能學的會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走別人的路結果走進死胡同的企業太多太多了,我們要學的,是用戶體驗的「四字真言」,即「多快好省」。
這四個字其實不是新東西了,它來自於60年前的一句口號——「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
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網際網路發展如此迅猛的今天,企業如果能做好其中一個字或者兩個字,就不會被時代打敗,還有成為行業龍頭的機會。
比如當年淘寶就靠多、省兩個字起家,但它的好、快做得很差。
於是看到空隙的京東,一來就主打快和好兩個字,比如說品質更好,物流更快。
所以,創業者有時候要多問問自己,多快好省,你要主打什麼,你要捨棄什麼?
如果你在一開始創業就想著四個全占,最後可能一個都做不到。
你要先思考,你的企業在解決行業問題和用戶痛點的時候,你想先解決哪個字?
因為「多」跟「快」,是比較容易用數量來度量的。
而「好」跟「省」則難以度量,一般情況下會是因人而異。
有人覺得一千塊買個東西很便宜,有人覺得很貴,這往往是憑個人主觀來評判的。
此外,你的產品光自己說好是沒用的,「好」要先通過內部的質量品質部門鑑定,才算好。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省」則是要靠財務審計部門去判定,靠你的供應鏈有更強的談判能力和品質控制能力,免得補貼給太多,錢還沒賺到,就燒沒了。
只不過在國內,這兩個功能部門的投入和被重視程度,都是比較少的,往往都是老闆的親屬在這些部門裡面,所以他們的專業能力,他們對業務端的服務能力,往往是比較弱的。
除了內部判斷外,「好」跟「省」還需得到顧客的認可和買單,這個過程是要時間等待的。
但很少企業,願意為這個等待的時間買單。
說回迪卡儂,在大批實體店被電商擠得生意大跌甚至關門大吉,迪卡儂卻從來不缺顧客。
40年如一日的保持著很強的吸引力,時代淘汰的不是實體經濟,而是不人性化的實體經濟。
就像馬雲懟宗慶後的那句:不是實體經濟不行了,是你的實體經濟不行了。
而有關娃哈哈的話題,下次有機會,我也會跟大家分享分享。
最後,給大家留道思考題,用戶體驗除了多快好省之外,你覺得還有什麼詞是可以概括一次好的購物體驗的呢?
是刺激,又或者是上癮呢?歡迎你在留言板留言,我們下期再見。
責任編輯丨范煒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