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以後,每次產檢做B超檢查的時候,醫生都會量一下胎兒各部位尺寸,在檢查報告上記錄清楚,然後對照一下是否合適。隨著孕期增加,胎兒越來越大,尺寸問題也越來越多,有時候偏大有時候偏小,總會有點差距。這不前幾天懷孕34周的朋友去醫院檢查,醫生說胎兒「頭小腿短」,把朋友嚇了一跳,不過仔細一問,醫生說沒事兒,在正常範圍內,不用擔心,回家增加飲食營養就行了。
孕38周的時候,朋友又去醫院做了檢查,這次檢查胎兒大小很合適,也非常健康,預計體重6斤多,結果孩子出生以後7斤多。
孕期檢查,很多孕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但是只要差別不大,那就不用太擔心。胎兒「頭小腿短」的原因大約有這幾種,非常正常!
醫學上按照末次月經第1天來計算孕周,但是實際上每個胎兒受精卵著床時間不同,如果著床的早,那實際孕周會大一些,如果著床的晚,那實際孕周會小一些。這就導致實際孕周跟醫學孕周有偏差,大約在±2周內。
在我們產檢的時候,如果胎兒「頭小腿短」2周以內的話,那就不用太擔心,很可能是著床晚,實際孕周要小一些。
孕期給胎兒測量各部位尺寸的時候,是通過B超檢查,然後醫生來測量,測量結果會受到B超設備,醫生的測量手法與經驗,以及胎兒的姿勢影響,有數據顯示,B超測量的胎兒體重跟胎兒實際體重,會有±10-15%的偏差。
就像上面案例的朋友一樣,醫生預計胎兒體重是6斤多,但是實際出生7斤,比預計的+15%左右。
胎兒的發育也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如果胎兒的父母比較矮小瘦弱,那胎兒矮小瘦弱的幾率非常高。所以說,這方面也得注意一下,如果父母高達強壯,但是胎兒矮小瘦弱的話,就得從別的方面查找原因了,但是如果父母矮小瘦弱,那胎兒「頭小腿短」也是正常的。
還有些孕媽飲食不當,攝入的營養少,導致胎兒吸收的營養更少,然後有點營養不足,發育的自然會小一點,但是只要不偏小太多,孕媽後期飲食調整過來的話,胎兒很快就長上來了,不用太擔心。
也有比較危險的情況,那就是胎兒偏小的太大,超過了2周,甚至是偏小3-4周,很可能是胎盤功能異常,胎兒宮內缺氧等等原因導致的,胎兒發育遲緩了。這種情況必須要查找原因,然後對症解決。
也可能只是隨口一說,胎兒的各部位尺寸都標準範圍內,只是醫生自己感覺有點小,或者是在今天檢查的很多胎兒中,這個胎兒相對小一些,不過按照胎兒雙頂徑、股骨長的標準表,胎兒尺寸時很標準的。
最後,建議出現這種問題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下B超檢查報告,上面有胎兒各部位尺寸,然後跟胎兒尺寸標準表對照看看,如果在±2周內,就不用太擔心,飲食稍微注意一下就好;如果差的太大,在2-3周以上了 ,需要及時諮詢醫生,然後後期飲食調整,讓胎兒更健康一些。
大家好,我是叮麻育兒,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台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育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