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M1主戰坦克並沒能稱霸,反倒有些平庸。如今的M1主戰坦克已然一改那隻"醜小鴨"的容貌,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中嶄露頭角。其先進的觀瞄系統、火控系統和M829系列炮彈讓它增色不少,已然邁進如今世界一流主戰坦克的行列。
從1981年開始,美軍開始裝備M1主戰坦克。在面對蘇軍一眾125mm滑膛坦克炮時,雖然北約已經提出要使用120mm滑膛坦克炮來取代傳統的105mm線膛坦克炮,但M1誕生的年代美國並未將本國的120mm滑膛坦克炮實用化,只是將炮塔空間預留出空間,並採用了一門105mm線膛坦克炮作為主炮。
當時的M1主戰坦克還很簡陋,正面裝甲僅有大約抗穿等效320mm RHA(勻質鋼裝甲)、抗破等效400-600mm RHA的水平。在M1IP改型上,才增加了80mm厚的勻質鋼裝甲。M1A1也不過是換下氧化鋁陶瓷復合裝甲,直到M1A1HA這一重要改型的出現著名的貧鈾復合裝甲才加入坦克炮塔正面裝甲中。儘管如此,在參加瑞典陸軍主戰坦克招標時的公開資料顯示,M1A2的炮塔正面裝甲僅有抗穿等效600mmRHA。
為了滿足性能指標要求,設計團隊直接給M1安裝了最大功率達到1500千瓦的燃氣輪機。為此,M1龐大的車身內也設置了一個總容量高達1900升的油箱,這才勉強能讓它實現500公里的最大巡航。不過燃氣輪機帶來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M1不光可以使用傳統的柴油,還能使用航空煤油甚至是汽油,而且從冷機狀態迅速啟動到加速至32公里/小時耗時僅用7秒。
但使用燃氣輪機的後果便是導致M1坦克的體積巨大。光是基本型戰鬥全重就達到了54噸,在M1A2時代加裝一系列改裝套件後,其戰鬥全重甚至"有望"飆升到70噸。燃氣輪機的型號和最大功率卻絲毫沒有改變,這也導致如今的M1A2SEP機動性略有下降。
儘管擁有著體積碩大的尾部炮塔,但M1並沒有安裝自動裝彈機。從1983年裝備至今,M1都只能採用"黑叔叔裝彈機"。美國軍方還美滋滋地宣稱:在爆發射速的狀態下,人工裝彈最多可以達到15發/分的高射速,而蘇俄系坦克的自動裝彈機最多只能做到8發/分事實卻是骨感的。實際上,就連美軍也曾搞過M1尾艙裝彈機,也並非哪個裝填手都能夠打出15分/發的成績。
自1993年開始,美國已經逐步開始關閉M1主戰坦克的生產線,M1坦克用的AGT-1500燃氣輪機也在2000年前後宣布停產。美國目前新造的M1A2SEP坦克訂單有大約400輛,其中有100輛左右是"新造"的炮塔,其後300多輛都是在狀況較好的庫存坦克的基礎上翻新改裝。M1全系列一共生產近9000輛,如今還剩不到三分之一的坦克封存在墳場,具備使用價值的封存坦克可能更少。
一直到M1A2SEP,車內才增加空調——這還是為了冷卻新增的大量數字化指揮、觀瞄、通信設備和給車長和炮手配備的第二代熱成像系統。然而這是一款從1999年開始服役的坦克,為了適應治安戰還專門加裝了熱成像防彈外殼和側裙板、車底防雷裝甲。如今的M1A2SEP完全是奔著70噸體重去的。
總體來說,M1系列雖然一直在為了適應實戰而加強,但自M1誕生以後美軍打的便是不對稱戰爭。而在治安戰中,即便是面對烏合之眾一般的武裝團體也能屢屢造成人員傷亡、車輛被擊穿——這讓美軍不得不逐步讓M1A2適應城市戰,也讓M1A2不得不一路增重。至於炮塔正面裝甲,那就"聽天由命"了,畢竟美軍目前無需面對強大的裝甲力量。如何減少在治安戰中的傷亡,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