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是朱元璋的故鄉,故鄉是永遠抹不去的記憶。故鄉即故土,一切人與物終究歸於故土。朱元璋稱帝後並沒有忘記鄉親父老,鳳陽縣當時是免交皇糧的,當地官員也按照朱皇帝的旨意興修了很多水利設施,至今仍有碑文為證。
明皇陵為朱元璋父母的陵寢,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陵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建,於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建成。建成後占地約16平方公里,建有三套方城,從外到內分別是土城、磚城和皇城。據史料記載,「其間享殿具備,殿左、官廳、神廚、酒房等各數百間。」明初皇陵及明中都都體現了「先修陵後建都」這樣的傳統。由於皇陵在中都城的南面,因此陵墓、殿宇等都是北向明中都,以北門為正門,斜向東北,這在陵墓建築設計史上極為特殊。雖然有違向陽和正門偏斜的一般規律,卻進一步烘託了明皇陵莊嚴肅穆的氣氛,體現了皇家的氣派和威嚴,奠定了明王朝基業的「萬世根本」。今日走進明皇陵,導遊告訴我,目前僅存的只有八十分之一。明皇陵與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為同一制度,明皇陵雖非帝王之陵,但「宮闕殿宇、壯麗森嚴」,皇陵神道總長257米,石像生32對,刻工精細,姿態紛呈,威武莊嚴,栩栩如生,石像生數量之多,為歷代所有帝王皇陵之冠,其藝術風格絕妙,堪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
這座皇陵坐南朝北,這樣的陵墓建築少有。明皇陵獨特的建築形制被稍後營建的明祖陵(江蘇盱眙)所效仿。其在石像生等方面又影響了明孝陵(江蘇南京),進而影響了明長陵,最終影響了整個明代帝陵建築制度的發展,開創了明清陵寢制度的一代新風。精美石雕顯朱元璋孝心。明皇陵最獨具特色、價值最高的是象徵朝會儀仗的石像生群。從明皇陵磚城紅門往南,神道延中軸線延展,兩旁成對排列著白色石雕的華表和儀仗性的石像生群,從北朝南分別有獬、獅、華表、馬及控馬官、虎、羊、文臣、武將、內侍等共32對,對稱的分布在257米的神道兩側。
因為朱元璋修陵在明初,所以這些石像代表的是元代的藝術風格。其中羊為臥姿,「跪羊吃奶」以體現朱元璋不忘父母養育之恩。另外,華表的放置不同於唐宋諸陵,不列於石獸之前,而置於石獸和石人馬之間,這是一個特例,卻影響了後建的明祖陵和孝陵。據文物部門介紹,因為當時朱元璋修陵時在南京稱吳王,尚未稱帝,後稱帝後繼續修陵,所以華表的放置在了中間32對石像其數量至多,為歷代所有陵寢之冠,也是明代最早、歷代陵寢中最龐大的石像生群。這些石像雕刻精美,造型雄渾,寫實中有著誇張,布局一氣呵成流溢出非凡魅力,堪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下圖為石像生後雕刻的官服上的紋飾。
皇陵有皇城、磚城和土城三部分構成。皇陵修建時建皇城一座,磚壘,高二丈,周七十五丈五尺,紅土泥飭。正殿九間,丹陛三級,黃琉璃瓦、青碧繪彩。金門五間。左右廡,各十一間。燎爐一座。角門左右各一座。後紅門五座。碑亭左右各一座。御橋五座,跨金水河。華表並石人、石獸共三十六對,在北城門內,兩傍直抵金門外御橋北止。以上俱黃琉璃瓦,青碧彩繪,二十家人戶輪流直守。
皇陵石像至今保持完好,列於皇陵磚城北門內神道兩側。為32對,自北向南順序為麒麟2對、石獅8對、華表2對、石馬及控馬者6對、石虎4對、石羊4對、文臣、武將、內侍各2對。民國22年(1933年)曾對石像生作過一次整修。石像生均系整塊石料琢成,質地堅硬,呈黑色,有紅筋,皇陵石像生歷經600餘年,至今石人衣著、扣帶、石獸毛髮等纖細部分,仍如新刻,極為清晰。石像生造型逼真,刻工精細,具有高超的技藝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們是宋元石刻藝術發展的最早產物,對明清的石刻造型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皇陵內有一塊無字碑,此碑的形制規格與皇陵碑相同,所不同的是皇陵碑的碑首與碑身以榫卯連結,而無字碑卻系一整塊石料雕成。朱元璋是大孝子,對於父母之恩之愛,無法用文字記述。
留下一塊無字碑,對於天下人如何評價,任你書寫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