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戲刷屏,哭戲獲贊,張譯用演技征服了這個國慶檔

2019-10-06     山鬼光影

眼神戲刷屏,哭戲被盛讚,張譯靠著演技,成為這個國慶檔的人氣話題人物。

《我和我的祖國》中,他扮演的「高遠」是參與中國原子彈研發的工作人員。

一副口罩,戴了整個故事三分之二的時間。

於是,可供張譯「調遣」的只剩下了眉眼。

排險成功後,同事用水幫他沖淋身體。在口罩被血跡洇染前,張譯便用眼神讓我們看到了「高遠」的內心——他已然預料到了自己的情況。

那一刻,他眼神發暗,茫然、失落、悲傷都在——「高遠」知道,自己將再不能繼續參與原子彈的研發。

而與舊日戀人在公交車上相遇的一幕,更是情感的爆發點。

這一段戲中,任素汐有大段台詞,張譯只能以眼神相應。可是看過影片的人,對張譯的印象更勝過任素汐。

初時的驚喜、隨即的驚慌、之後的隱忍克制……張譯只用一雙眼睛,就傳遞了「高遠」的心事——明明深愛卻不能相認,明明心痛卻不能承認。

正如網友所說「張譯的眼神看得人想哭」。

隨後,人潮中,兩個人遙遙相對,帶著笑、含著淚,輕輕一頷首,從此不相逢。

《我和我的祖國》七個故事中,《相遇》是最悲傷的一個。而這個故事之所以動人,除了故事背後那些默默無聞的原型人物外,張譯的表演毫無疑問是最大的亮點。

到了《攀登者》中,他又成了「曲松林」。

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曲松林」遇險時首先想到的是將攝影機交給隊友「方五洲」。「方五洲」選擇了救人,致使攝影機丟失,不能記錄下之後的登頂。

而「曲松林」因為在攀登第二階梯時凍壞了腳,再也不可能登上珠峰。

時隔10多年後,登山隊重組,次日的隊友重逢,「曲松林」與「方五洲」之間卻有了矛盾。

確切地說,是「曲松林」對「方五洲」不滿。

這份不滿背後,其實是「曲松林」的自責和愧疚。他覺得是自己的原因,才導致了攝影機遺失,以至於第一次登頂不被國際承認,讓隊友承受著世人的質疑和嘲笑。

這個心結,在他心底盤桓了十多年,讓登上珠峰成了他的執念。

這種心境前提下,張譯的「曲松林」是帶著幾分偏執的。

這份偏執,表現在他「地獄式」訓練隊員,在天氣不合適的情況下仍然命令繼續攀登。

但隨後李國梁的犧牲,讓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影片中,「曲松林」按照劇情推進,依次有著自我捨棄、登頂後的喜悅、被質疑後的自責低落、心結生成後的固執偏激、一意孤行的倔犟、魔鬼式教練面目後的隱痛、發現自己錯了後的哀慟大哭以及最後的喜悅激動……等等不同的心理、情緒變化。

兩場重頭哭戲,一場是與「方五洲」、「傑布」兩名老隊友拼酒時,一場是李國梁犧牲後。

同樣是哭,而且這兩場戲中「曲松林」的心裡都有自責、愧疚、憤懣,但張譯哭得全然不同。

前一場,他突顯的是「曲松林」的憤;後一場,突顯的是人物的痛。

張譯用自己的表演,實力演繹了什麼叫「演技」!

但這樣的他,曾經卻是出了「真聽真看真感受」這個圈兒,就完全找不到感覺和方向,學不像、哭不出來。

但張譯不曾放棄,而是帶著對表演的沉迷和熱愛,從場記到小配角再到主角,在一部部作品中磨鍊自己。角色大小不重要、戲份輕重無所謂,每一次嘗試都是積累,每次表演都竭盡全力。

張譯的表演路走得並不順暢,卻基礎紮實、沉穩牢靠。雖然總是被導演挑中演「不像」的角色,但張譯每次都將「不像」變成了形神兼備。

因《士兵突擊》中的「史今」被觀眾熟識至今,張譯不僅軍人形象深入民心,更成功駕馭過大款、殺手、錦衣衛、都市男等各種人物。

不走流量,只靠著一個又一個的熒幕人物,張譯成了光彩難掩的「金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j-joG0BMH2_cNUgOk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