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時候你只需要等待

2019-07-04     良大師

作者:徐大維

首發: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前兩天,碰到一位老領導——朱姐,和她聊了很久,我說想把她的事寫成小文,是否可以?

她想了想說可以,而且她還托我告訴年輕讀者:

有時候不需要做什麼,只是等待即可。

大概十幾年前,朱姐是我的上級,管理一個業務部。

她非常有能力,幹活不要命的那種,加班什麼的都是小意思。

業務上是把好手,幾乎沒有她拿不下來的客戶。她陪客戶喝酒,喝多了,到廁所里嘔出來,接著再回去繼續喝。

業績優秀自不在話下,也得到上級領導的賞識,有了一次升遷的機會。

當時她還有個對手,是位男士,雖然也算優秀,但是從資歷和能力來看,大家公認朱姐更勝一籌。

然而,在領導們對兩人考察一番後,得到升遷的卻是那位男士。

朱姐非常生氣,認為這是性別歧視,或者對方後面有人支持,於是決定離開,去一家小公司任職。

雖然朱姐有能力,但是她的行事作風不太適合那家小公司,而且由於過於直爽,得罪了不少人。

這事兒,再次印證了「土壤的重要性」。

她的職位也越降越低,現在幾乎已經淪落成邊緣人了。

50好幾的她,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鬥志,但是卻有一點遺憾,她說:

「那時還是年輕,不知道很多時候,等待就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是一定要做點什麼。」

她這麼說,我能理解,其實之後也有很多晉升機會,我們當時所在公司正在擴大版圖,需要大量的幹部,比她資歷淺的很多人,後來都混得風生水起。

她其實只需要耐心等待一年,然而,她卻不能忍受這種等待......

不喜歡等待,是人的天性,大家不願意就這麼呆著,一定要去做點什麼。

經常坐飛機的朋友,應該有這種體驗,如果你託運了行李,下飛機之後,都要走很遠,到傳送帶取行李。

你有沒有想過,機場設計人員,為啥不把行李傳送帶設計的近點,讓你一下飛機就能拿到?

其實,這個問題,一位航空公司流程優化設計師,很早就發現了。

他決定優化一下行李傳送帶的設計,讓每趟航班上的行李,都可以被運送到距離這架飛機停泊地點最近的傳送帶上。

這樣人們不需要走多遠,就可以到達傳送帶地點,在那裡等待領取他們的行李。

這個方案被航空公司採納試用。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旅客們非常討厭這個新方案,因為行李搬運需要很長時間,大家不得不花大把時間原地不動地等待。

更糟糕的是,有些人還會胡思亂想,懷疑自己的行李可能丟了。

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讓旅客們很不愉快,於是他們開始投訴,最終航空公司放棄了這個更有效率的方案。

這個實驗印證了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里的理論:

「與採取行動相比,無所事事地原地等待更讓人心煩意亂。因為在徒勞的等待中,人們會有失去掌控力的感覺。」

掌控力是人類的基本慾望,徒勞的等待只會讓人絕望。相反,無論做點什麼,都會讓人感覺好一點。

這就是人的底層意識,那是獲得控制權的手段。

所以,很多的士司機,總喜歡開車兜來兜去,豈不知,在一個高峰客流處等待,才是性價比最高的方案;

所以,遇上一個小小的感冒,我們馬上就開始吃藥,豈不知,身體有自愈能力,只需等待,感冒也會好起來;

所以,稍遇挫折,我們就想換公司,換行業,豈不知,時間可以抹平這一切。

是的,有時候你只需要等待,而不需要採取行動。

當然,什麼時候等待,什麼時候行動,永遠是個難題。

本文觀點不是讓你故步自封,一味地等待,但是行動卻不能盲目,需要理智一些。

怎樣才算理智?

最起碼,在行動前,算清楚自己的機會成本,也就是付出行動,你將損失什麼。

將這點考慮清楚,才有最大可能降低行動的負面效應,才能避免若干年後,唏噓當年那一場衝動的抉擇。

關於等待和行動,你有什麼想說的?

歡迎留言給我,良叔每天在這裡等你,我還會再堅持159天。

-END-

煙雨濛濛下的漫步 ——攝於2019年7月3日

本文作者簡介:徐大維,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點擊了解更多,跟良叔學多維競爭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hOMYmwBUcHTFCnfc8uy.html